英国人喜欢怀旧——这是记者在英国的深刻体会。在这个国家里,似乎老的旧的东西总是比新的好些,买房子要说老房子如何有情趣,卖首饰要说花纹如何有传统,连伦敦的出租车也是只换发动机,不换外形。如果就此认为英国人“斗志全无”,就大错特错了。 今年是英国国旗正式形成400周年。一本新书这样写道:英国的米字旗比美国的星条旗更有内涵。它是多元化的、永远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更能代表世界发展的趋势。正如一位英国议员所说,每个英国人的花园里都应该插上英国国旗。
政坛刮起“怀旧风”
在英国,有一种呼声越来越强,那就是要求政府大力宣扬爱国主义。以戈登·布朗为代表的工党人士认为,这样做不是对“日不落帝国”的简单回忆,而是为英国这个定义增添新的内容,使包容、多元化、具有全球视野的英国意识再次复兴。与之相反,保守党人对英国的过去怀有深厚感情。这两种意识的较量使英国政坛出现了空前动荡。
在5月4日举行的英国地方选举上,布莱尔领导的工党遭受了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最惨重的失败。仅过了两天,英国军队的直升机在伊拉克坠毁。与此同时,约有50名工党议员联名致函布莱尔,要求他将党内权力交给财政大臣布朗。这出“逼宫”让英国媒体感到震惊,5月7日的《每日电讯报》称,工党爆发了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内讧。
去年,英国还无限风光。在法国否决欧盟宪法、德国进入“大选瘫痪状态”后,英国媒体将“法德发动机”称为“法德刹车”。《卫报》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德国和法国现在是欧洲的新“病人”》,言下之意,“英国病人”的称号已经被这两个国家取代了。英国人的这种自信是有原因的。二战结束后,英国的国际地位随经济一落千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大力发展金融业,如今金融服务业产生的价值已经占到了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1997年,布莱尔领导工党上台执政,英国步入发展期。由于欧元区国家经济低迷,手握英镑自成一体的英国经济突飞猛进,成为欧洲地区位列三甲的强国。此外,布莱尔政府向美国学习,改革传统的高福利政策,强调自由机制。这使英国的低失业率、低通胀率、高增长等指标在欧洲傲视群雄。英国民众的个人生活水平也超过了欧洲的第一强国德国。走在伦敦街头,人们会发现,各种肤色的人川流不息,伦敦市政府大楼恐怕是世界上形状最怪异的政府建筑,而形似摩天轮的“伦敦眼”则完全打破了被古老建筑切削成曲线的天际线。不少来自英联邦国家的人将伦敦称为自己的首都。一种自信在英国人心中油然而生。在政治领域,英国出兵阿富汗、伊拉克,支持北约东扩。它借助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影响。这些政治和经济上的举动让不少人想起了英国维多利亚一世时代全球扩张的历史。
被美国媒体称为欧洲最成功的“英国模式”也有很多问题。近年来,英国的预算从大量盈余变成了巨额赤字。天然气、交通、住房以及市政税的连年上涨令民众对政府怨声载道。英国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现在的英国人比1950年富裕多了,但感到快乐的人却减少了。在地方选举中,保守党和极右翼政党人气陡升。属于极右翼的英国国家党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一直喊着净化英国社会的口号,它呼吁排斥外来的有色人种移民,收回低收入者享受的福利待遇,降低对高收入者的税收;在国际政策上,该党支持对“非民主国家”进行制裁。英国国家党的政策很像200多年前,英国刚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统治阶级所提出的以压榨低收入者来获得最大利益的观点。在两个多世纪后,这种带有帝国垄断主义色彩的观点仍然能够迎合为数不少的英国民众。英国政坛刮起的这股“怀旧风”充满了保守主义色彩。
不断重现“帝国辉煌”
有人说,英国人的力量既来源于现实,也来源于历史。的确如此,英国人对帝国梦想的难以割舍在其文化生活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中央的纪念碑上有一个雕像,他就是曾在两个世纪前率领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和法国联合舰队的名将纳尔逊。塑像刚建好的时候,是伦敦当时最高的建筑。去年夏天,为了庆祝这场战役发生200周年,英国皇家海军倾其所有,将航空母舰等大小百余艘舰只连同其他国家参加庆贺的舰只一起,在英格兰南部的朴次茅斯水域列队庆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国家元首登船检阅。当天的纪念活动被英国电视媒体全程实况转播,近10万英国人从各地前往活动现场观看,人们的兴奋程度甚至超过了庆祝圣诞节。在英国生活久了就会发现,庆祝历史是举行全国性活动的主要原因。除了特拉法加海战外,英国近年来还举行了庆祝两次世界大战胜利结束,英女王在位50周年等与“帝国辉煌”有关的活动。除了庆典,在英国的电视广播节目里,每天都可以看到或听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剧、纪录片,有些甚至是长年重播。在日常生活中,英国人无数次地调侃法国人兵败滑铁卢,并以模仿乔治五世和丘吉尔的口音来重温历史。
难以融入欧洲大陆
虽然英国有过“日不落时代”,但它的命运始终还是与欧洲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法国,记者与朋友聊天时发现,很多法国人对历史问题“耿耿于怀”。英法之间曾经打过一场著名的百年战争,其中涉及到一位历史人物——诺曼底公爵威廉。法国人称之为“征服者威廉”,可英国民间称他为“杂种威廉”。相比之下,虽然两次世界大战都起始于德国,但法国人和德国人的感情一直比跟英国人好。对于英国的发展,法国政界要人乃至普通百姓有时会感到担忧,因为英国是欧盟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法国人怕欧盟将来会“向右转”,或者走向“英国模式”。那样一来,原来一个独立的欧洲有可能再次靠向美国。
与法国相比,德国人似乎更不喜欢英国人。德国媒体曾出现过这样的标题——《英国人对欧洲农业的唯一贡献就是疯牛》。德国人认为,英国作为欧洲最大的岛国,把欧洲大陆视为最大的威胁,既离不开大陆又猜忌大陆。欧洲社会学家指出,英国人和德国人在欧洲有着最相近的血缘关系,却又有着最深的芥蒂。两次大战它们之间都进行了殊死的搏斗,英国人都赢得了最后的胜利。然而过了几十年,德国人却以“欧洲老大”的地位扮演征服者的角色。德国社会研究所的最新调查表明,在德国人的印象中,对于英国的印象可以总结为“英国人的下午茶、英国女王和英国醉汉”。
看到新兴国家有些不安
在20世纪遭遇美日的经济崛起后,英国人在这个世纪面对的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的腾飞。就在数月之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唐宁街10号首相官邸的记者会上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英国,取代其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不过布莱尔随即就向英国民众讲了一番“宽慰之词”,他说中国有13亿人口,超过人口不足7000万的英国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两国今后的发展仍然离不开相互合作。
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发展似乎在不少英国人心中打翻了五味瓶。一方面英国人希望像当年帝国舰队出海一样,在中国市场找到新的利益,而目前英国已经是欧盟成员国中对中国投资额最大的国家。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似乎也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某些恐慌。去年,英国最后一家独立的汽车制造商罗孚公司被中国南京汽车集团收购。消息传出后,英国媒体向民众发出的第一个信号就是中国人收购了罗孚,汽车厂面临大规模裁员。许多在伯明翰罗孚汽车厂工作的员工和依托该厂生活的附近居民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都流露出不满,认为是中国的经济崛起让他们失去了原本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对此,也有不少英国的有识之士认为,英国人对中国还不够了解。但他们也承认,这个世纪的确属于亚洲,英国很难赶上亚洲的快车。不过,很多英国父母仍然喜欢向自己的孩子们重复首相布莱尔在议会演讲时的一句名言:“英国可能不再是一个大国,但它一直是一个强国。”来源: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