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外地谋生 每月只有50元生活费
为了继续读书 11岁孪生姐妹选择独自留守
□本报记者 王晨辉/文 吴国方/摄
在宁波,有这样一对来自台州的双胞胎姐妹,她们年仅11岁。3个月前,她们的父母带着一岁的小弟弟远赴广州谋生,留下姐妹俩独自在宁波生活,每个月只有50元生活费,她们自己买菜、做饭、洗衣服……
虽然生活非常艰难,但是她们依然坚强又快乐地过着每一天。 老师说,她们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棒。她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在六一节见到父母。
她们的故事,就像余华小说《兄弟》的现实版。
为了继续读书
11岁孪生姐妹选择独自留守
●父母去外地谋生
●每月只有50元生活费
买菜时她们熟练地讨价还价
见到姐妹俩时,她们刚刚上完课,正和同学们在操场上跳橡皮筋。玩耍的时候,孩子们总能够忘记一切烦恼,这对姐妹也是。单从外表上来看,她们和周围的其他孩子一样兴高采烈,生活并没有在她们脸上刻下过多的烦恼和忧愁。
仔细看会发现她们真的很像,因为她们是一对双胞胎,姐姐叫郭巧燕,妹妹叫郭陈莉,都是11岁,姐姐比妹妹大几分钟。两人现在都在宁波市郊的望春民工子弟小学读书。见到记者,姐姐大大方方地跟我们打招呼,妹妹站在一边眨巴着眼睛。姐妹俩都有点瘦,妹妹比姐姐稍微黑一点。
“别玩了,去买菜吧!”才玩了不到10分钟,巧燕就把妹妹陈莉叫了过来。她们的饭菜都是自己做的,学校门口就有一个小菜场。
今天吃什么呢?陈莉提出要吃土豆,两人走向小菜场,记者就跟在她们后面。
有两三个卖土豆的摊点,很多摊主都认识姐妹俩,热情地招呼她们。她们在一个摊前蹲了下来,挑了两个土豆,摊主称了一下,要7角钱。
“算5角吧!”巧燕还价。
“5角太少了,这样吧,老顾客了,6角,行吧!”
巧燕拿出一块钱,摊主找了她4角。
她们还想买点青菜,但是下过雨之后,青菜好像有点贵,她们看了看,没有买。
“走吧,家里还有两个鸡蛋呢,应该够吃了。”巧燕对陈莉说。
“买了土豆,你们打算怎么烧?”记者问。
“我会做炒土豆片,还会做炒土豆丝,做得可好吃了!”巧燕说,炒土豆丝是她擅长的“特色菜”。
买菜的途中,俩姐妹路过了她们原来住的房子,她们在那里一直住到了4月底。房子只有10多个平方米。五一节前,姐妹俩的语文教师汪智勇把她们的情况告诉了校长包美花,包美花觉得两个小女孩住在外面不太安全,就安排她们住进了学校的一间房子里。现在,她们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好了一些。
什么时候学会了做饭,巧燕自己也记不清了,只记得以前父母还在身边的时候,她就开始为全家人做饭了。除了炒土豆丝,她还有韭菜炒鸡蛋等好几个“特色菜”,而妹妹陈莉擅长的“特色菜”是蘑菇粉丝汤,她说,这道菜,她做得比饭店的都好。
为了省钱,她们把每天买菜的钱控制在1元钱以内,剩下的钱买油和米,有时候还买点零食。她们最喜欢吃的零食是5角一根的棒棒糖,不过,那只是在考试考了好成绩以后奖给自己的。
她们每个月只有50元的生活费。
每天都穿得干干净净的
买菜回来,是中午12点多,时间还早,姐妹俩要洗衣服了。
她们把衣服拿到了水池边,姐姐负责打肥皂和搓洗衣服,妹妹负责把衣服漂洗干净。
姐妹俩配合默契,动作迅速,才10分钟,就把五六件衣服都洗完了。洗完衣服,姐姐巧燕把衣服晾起来。
“我7岁就开始自己洗衣服了,我洗衣服的速度比妹妹快多了,我妹妹的衣服一般也都是我洗的,还有床单什么的,也全是我洗的。”巧燕自豪地说。
“你洗得是快,可是我洗得比你干净啊!”陈莉有些不太服气。她向记者展示了她白白的衣领:“看,这就是我洗出来的。”
姐妹俩特别爱干净,像现在这种天气,每两天就要换一次衣服,就是在冬天,也至少每个星期要洗一次衣服,同学们说,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她们,都是干干净净的。
为了能读书她们选择“留守”
这对小姐妹是台州人,两人的父母今年2月离开她们去广州谋生,此前,他们在宁波开了一家小吃店。
可能是为了节省开支,他们的父亲没有雇人,姐妹俩就成了这个小吃店的主要“员工”。
巧燕向记者回忆道,那时候,她们每天5点刚过就起床了,开始给店里干活,她比较能说会道,主要任务就是招呼吃早饭的客人,而妹妹陈莉的工作主要是收拾桌椅、洗碗。6点一过,她们出发去上学。
那个时候,姐妹俩住的地方离学校有点远,为了能省点钱,她们没有坐校车,而是每天走半个多小时路去上学。为了能够省下午饭钱,她们也没有向学校缴50元一个月的午餐费,而是每天将店里前一天剩下的冷饭冷菜装在饭盒里带到学校去。
下午3点钟放学后,姐妹俩回到家,花半个小时做完家庭作业,很快又开始帮小吃店干活,一直要干到晚上10点多。有时候,她们要洗几百只碗,一到冬天,手都洗得通红通红的。
去年,姐妹俩的父母又生了一个小男孩,母亲暂时不能干活了,更多的活都落在了她们的身上。
去年秋天,父亲把姐妹俩拉到了身边,和她们商量:“你看,我们家这么困难,现在又有了弟弟,你们能不能不读书了,帮家里人多干点活……”
“不行!千万别让我们退学啊!你让我们读书吧,我们会帮家里干活的!”姐妹俩哭着摇父亲的手,看到两个懂事又可怜的女儿,父亲叹了口气:“好吧。只要我们还能交得起学费,一定让你们读书!”
今年2月,她的父母打定主意要去广州谋生,姐妹俩却不愿意跟父母一起走。
“如果去了广州,我们很可能就再也不能读书了。”巧燕告诉记者。
拗不过两个女儿,母亲给了她们600元钱,说好了要用一年,并为她们交了一个学期的学费,买了可以用一个月的米、油,并交了3个月的房租(5月14日到期),离开了她们。
姐妹俩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虽然要自己照顾自己,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姐妹俩的学习,一直是很不错的。
她们的语文老师汪智勇对记者说,他从三年级开始教这姐妹俩,她们学习一直很认真,妹妹陈莉成绩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而姐姐巧燕的成绩也是稳居前五。
“也许姐姐照顾妹妹的时间多了一些,成绩不如妹妹,但还是很不错的。”汪智勇分析说。
在学校里,姐妹俩从来不和老师和同学说起家里的情况,她的很多同学都不知道她们的家境,也不知道她们的父母不在身边。
姐妹俩都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将来能够考上一个好一点的大学,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可是现在,父母亲连承担她们两人每学期800元的学费都有些困难。
很想在六一节
见到爸爸妈妈
下午放学后,姐妹俩去了老师的办公室玩,这里的老师都对她们非常好,他们的电脑都让姐妹俩随便使用。
“你画得太小了,再大一点,往右边一点,对,就这样!”巧燕不停地说着。
原来,她们正在练习在电脑上画画,陈莉画了大大的一颗红心,上面用英语写着“妈妈,我爱你!”
“你们爸爸妈妈离你们而去,你们对他们有意见吗?”记者问道。
“不会啊。我爸爸妈妈都穷,他们能让我们读书,我们已经很感谢了!”巧燕说,她觉得她没能够在父母身边帮他们干活,心里挺过意不去的。
“爸爸妈妈在家时,总会给我们买好吃的,过几天就会给我们买一次肉,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让我们吃。那次爸爸不让我们读书,我知道他不是不想让我们读书,是家里真的没什么钱,我们真不懂事,家里都这样了还只想着自己能读书!”陈莉喃喃地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过了4点,姐妹俩回房间去做饭,一会儿,炒土豆和炒鸡蛋的香味就飘了过来,她们热情地请记者留下来吃饭。
再过些日子就是六一儿童节了,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姐妹俩也热切盼望着六一节的到来。当记者快要结束采访离开她们时,她们有点羞涩地对记者说:“能不能和我们爸爸妈妈说一下,我们想和他们一起过六一节,还有我们的弟弟。”
父母对她们
有点心疼有点愧疚
按照姐妹俩给的电话,记者联系到了她们的父亲郭西南。在广州,他仍旧经营小吃生意。
“其实,把两个这么小的女儿丢在宁波,我真的很不放心啊,经常担心她们会不会出事,有时候还会做噩梦。”说起他两个女儿,郭西南的口气里充满了内疚和不安。
郭西南说,他们夫妻俩也很心疼两个女儿,她们从小就没有像别的孩子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他觉得真的很对不起她们。
“那么,你们为什么还要离开两个女儿,到广州去呢?”记者问。
“没办法,宁波的钱太难挣了,听说广州的小吃店好挣钱一点,为了孩子,我们也想多挣些钱。可是,现在这边的生意还是不太理想。”郭西南说,他们夫妇只是想多挣点钱,可两个女儿已经习惯在宁波的学校上学,不愿意和他们去广州。一家人两地分离,实在是没有办法。
郭西南对记者说,由于生意要照顾,他们六一节肯定不能回去陪女儿了,只能以后有机会补上,过年的时候,他们应该会回家的。
□本报记者 王晨辉/文 吴国方/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