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日前接受一家媒体采访,在谈到如何营造中国梦想时,以当红演员章子怡为例,称她在国际上的影响足以从某个方面代表中国梦想。他的意见被另一家媒体以《孔子不如章子怡!?》为题重点报道后,受到了许多读者和网友的猛烈批评。
这真是一场“蔚为大观”的集体挞伐,“愤怒”、“无耻”、“荒唐”、“荒谬”……一个个激愤不已的词语,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张张扭曲的面孔。据说,“网上对这种观点声讨的帖子虽然采用了一些过激的语言,但持否定态度的占99%。”一个学者的新锐观点,竟然招致暴风骤雨般的反弹,既耐人寻味又发人深思。
我认为,这其实存在着一定的误读,因为张颐武并没有作出“孔子不如章子怡”的价值判断。张颐武的原话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要通过大众文化的出口才能流传出去。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诚然,曾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章子怡,因其电影上的成就而深受西方人待见,这种大众化的娱乐途径确实益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被美国杂志称为“北京对美国最大的一宗出口”的姚明,对我国的文化出口意义重大。但让人费解的是,同为张颐武所举证的名人,姚明未受攻击,章子怡却遭污水。
这场骂战展现了三种极端的现象:一种是视孔子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圣人,唯有长跪在地顶礼膜拜;一种是视章子怡为人人可得而唾之的戏子,“何德何能?唯有漂亮脸蛋耳”;再一种则恶言恶语痛斥张颐武,比如说他“不但侮辱中国文化还会误导下一代!”“他有没有作为中国人最起码的良知?”这三种极致的表情组合在一起,并非偶然。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造神运动已然行之不通,非要认为拿章子怡和孔子相提并论是对孔子的亵渎,这实在有些可笑;非要用戏子的眼光看待演员,认为饰演过艺伎的章子怡是对传统文化的玷污,这既食古不化且愚不可及。文明社会倡导和而不同,应该推崇宽容、自由和进步,更应该破除奴化意识和奴隶心态。因此,没有必要一看到章子怡三个字就大脑充血、两眼发绿,也没有必要一见到孔子两个字就膝盖发软、精神瘫痪。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何当今仍有人为造神推波助澜?比如,一位孔子的后裔称,将章子怡和孔子相提,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对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尊重。维护孔子无可厚非,但以这样盛气凌人的姿态,让人不敢苟同,让人读出心里的恐慌。信奉民主主义的爱因斯坦厌恶个人崇拜,他曾说:“让每一个人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我们还需反思的是,为何民众习惯性地对孔子跪地膜拜,听不得一点不同的意见?
以捍卫传统文化为名保卫孔子,以正统的传统文化为名羞辱章子怡,以传统文化不容玷污为名痛斥张颐武,一言以蔽之,“这种合法性掩蔽了话语的暴力,令它看起来仿佛是正义的抗诉,实际上却只是一场笨拙的喧闹。”(朱大可语)
王石川(江苏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