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5月12日电(记者任鹏飞)辽宁省辽阳市打破界限分明的城乡教育投入机制,把全市教育经费“抽肥补瘦”地向农村倾斜。通过对农村学习有困难、面临辍学的初三学生实行“两次架桥”,走出了一条控辍保学、促进农村职教发展的新路。
辽阳市教育局局长张春雷告诉记者,一些农村学生之所以辍学,除了家庭贫困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本人文化课学习差、厌学。为此,辽阳市近年来每年拿出数百万元资金,依托乡镇初中,将学习有困难的初三学生集中起来。在最大程度减免各项费用的前提下,在各乡镇初中内,成立中职预备班,使面临辍学的农家子弟完成到职教学生的“第一次架桥”。
“第一次架桥”以专业为纽带,中职学校与乡镇初中签订联合办学协议,由中职学校老师在预备班内授课。目前辽阳市有17个乡镇举办机械加工、美容美发等中职预备班31个,在籍生1200多名。中职预备班学生毕业后,绝大部分学生按照协议,免试升入对接的中职学校。
在“第一次架桥”的基础上,2004年起辽阳市多数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进行“第二次架桥”。在中考升学中,采取中职、高职“双学籍”办法,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学习,后二年实行双向选择。这样的学生在中职毕业时,一部分很快就会在学校的用人单位数据库里找到工作,另一部分继续升入高职就读。
辽阳市副市长姜军说,为给“两次架桥”建立制度保障,辽阳还改革教育考核标准,在各种评优奖励上,向农村职教倾斜。现在辽阳农村职教的发展已经变过去职业院校的一个积极性,为职业院校、乡镇中学、县区教育局的多个积极性,使近2000名农家子弟避免了辍学,在职业学校里学到了一技之长,辽阳的控辍保学工作连续也3年名列辽宁省第一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