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图关上残存的“巴山夜雨”场景有着独特的内涵和审美价值,可惜,若干年来,它始终在人们的视野之外。能否还原李商隐吟诗处的经典场景,为人们增加一个欣赏巴山夜雨的绝妙去处呢?
三月,春雨袭入山城,夜雨声碎,宛如鼓点。 重庆因其罕见的天赋山水地势,与夜雨结下了宿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诗中的《夜雨寄北》让巴渝夜雨名扬天下。许多前来重庆的游客,都渴望享受到这微妙雅致的韵律。
何处可听今朝雨?何人共剪西窗烛?这不仅只是存在于重庆人内心深处的追问。
又是一年听雨好时节,而原汁原味的“巴山夜雨”诞生地仍远离人们的视野。
“佛图关上残存的‘巴山夜雨’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果凭借文化支撑修建‘夜雨楼’或‘听雨阁’等建筑群,将成为重庆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可与江南三大名楼并肩齐名。”精典书店总经理杨一大胆地提出了他的构想。
无独有偶。早在5年前,原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蓝锡麟已经在《关于实施“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塑造工程”的意见》中提到过更为具体的类似构思。但由于各种原因,该项具有保护与发展双重价值的计划至今搁浅。
在创意经济日益发达、文化决定一个城市的地位并提供新的发展动力的时代,“巴山夜雨”,这笔大自然和大诗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会重见天日吗?它何时才能成为一张重庆的名片?
寻访“巴山夜雨”诞生地
“巴山夜雨”所在地佛图关,地势高险,海拔388米,两侧环水,三面绝崖,自古有“四塞之险,甲于天下”之说,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古时建夜雨寺、秋池等寺院亭阁,沿路刻著《佛图关铭》、《佛图关》、《清正廉明》多种记事碑铭,岩壁上的摩岩石刻佛像至今部分尚存。
清乾隆十六年之前,在重庆流传下来的“渝城八景”中就已经存在“佛图夜雨”的说法。“佛图夜雨”最初由来已不可考,但在巴渝民间流传着多种版本。据蓝锡麟搜集的资料显示,唐李商隐《夜雨寄北》诗,相传即写于佛图关迎庆门内的夜雨寺一带。“巴山夜雨”从诗人未干的墨迹中走入市井生活,被称为“佛图夜雨”。
相传,夜雨寺前曾立有诗人抚摩过的夜雨石。后世逢月夜便有雨水渗出,地气蒸腾,整个佛图关雨雾蒙蒙,云烟缭绕。大旱之年,井水山泉枯竭,这块青油油的夜雨石却仍在夜间浸润滴水,于是被老百姓视为灵物。夜雨寺便成了重庆城的祈雨之地。
不仅是传说,在正史《巴县志》里对夜雨石也曾有过记载,“壁间有青石,虽亢旱经月,侵晨视之,犹津津涵润若夜来过雨者。”然而,在动荡的岁月里,夜雨寺的前殿毁于战火,夜雨石也消失在迷雾之中。
几经周折,记者找到了史书中记载夜雨寺门前耸立的两棵大黄葛树,黄葛树之间的一对石狮已不见踪影,而夜雨寺残存的后殿仅剩下几根巨大画梁,被严实锁在漆黑的保管室。当地居民彭正全老人向记者介绍,秋池的泉眼早已被一块倒下的大石碑堵住枯竭。3年前还可以勉强见到的夜雨寺后院,如今已荡然无存。
“巴山夜雨”重建构思
“重庆的历史文化内涵本身相对薄弱,而‘巴山夜雨’在传统文化中又有着特殊的含义,尤其是夜雨撩动的文人情结相当美妙。长期以来忽略佛图关上的‘巴山夜雨’,太遗憾。”杨一惋惜地说。对于去年重庆“十大名片”评选中,“美女”名片居榜首而“巴山夜雨”却未入围,他曾深为痛惜。
“重庆可以听雨的地方很多,南山、缙云山都可以,但都不如佛图关。听巴山夜雨,赏秋池水溢。你会感受到在不同时节,雨点声会有不同韵律,会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是因为那里有深厚传统文化的支撑。”杨一认为,在全国旅游资源相对过剩之后,游客的需求将向“深度旅游”纵深发展。“未来一个景点名气大不大,创造的效益多不多,将直接取决于它所蕴涵的历史文化比重和开发程度,这样才会在全国产生大范围的影响。”
作为横向对比参照,杨一举出相关数例算了一笔“账”。1985年,武汉市重建黄鹤楼,仅半年开放时间里,黄鹤楼的门票收入便达到了280万元。如今的黄鹤楼公园已形成以黄鹤楼为中心,融旅游、观光、购物、美食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20年间,黄鹤楼累计创收4亿多元,其中除1亿多元用于公园建设外,其余多半贡献给了武汉市的发展建设。
原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蓝锡麟,也曾著文详细论证过重建“巴山夜雨”景点的可行性。在文中,他充满激情地建议:将佛图关公园和鹅岭公园重新连成一片,与轻轨较新线李子坝站的周边建设相结合。在夜雨寺旧址新建夜雨楼,成为凭高听雨好去处。“这样一座碑刻、园林大公园,集文化内涵、园林风光、地域特色于一体,其综合价值将少有伦比。”蓝锡麟对“巴山夜雨”景点重建之后的前景持有相当乐观的预测。
长期从事古典诗词研究的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鲜于煌教授,则对此提出了较为保守的看法。“李商隐是否到过重庆,在学术界还存在两种说法。单从‘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诗来考证,巴山或许是四川境内的大巴山脉,而夜雨、秋池也极有可能是诗人笔下的意象。这与有史可凭的江南三大名楼有所不同。但旅游业上的模糊搜证与学术上严谨准确的考据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虽然提出相左的观点,但鲜于煌认为修建“巴山夜雨”景点仍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历史上‘文以地名,地以文名’的现象层出不穷,唐代重修滕王阁就是因为当时社会和谐稳定,‘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以重庆今天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来看,修建‘巴山夜雨’楼是非常有价值的文化创意,是文泽后世,名传千秋的大事。”
对于重建“巴山夜雨”的具体工程,杨一认为可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与民间力量联合实施。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具有极强的向心力,重建“巴山夜雨”肯定会得到市民积极支持,从而体现出文化建设的民众广泛参与性。但杨一也有着相当的担忧,如果重建工程充斥着急功近利的色彩,将会使国人从此误读“巴山夜雨”珍贵的文化内涵,这样的损失难以估量。“那还真不如去修一条收费高速公路,让‘巴山夜雨’仍然是典籍中如烟的往事。”
无法回避的追问
李元胜
佛图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有着密切的关系,极有可能就是名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诞生地,这是许多学者所持的观点。近年来,“巴山夜雨”在佛图关上的残留场景,一直吸引着部分重庆文化人,甚至成了他们的一个心结。前往佛图关探访夜雨寺的脚步重重叠叠,终于堆积成一个越来越明确的追问———为什么不把“巴山夜雨”作为我们重庆独特的名片来推出呢?
日前,在重庆日报《影响周刊》举办的“创意重庆”首次论坛活动上,杨一忍不住抛出了这个话题,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成为论坛上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
独特的气候,使重庆颇多夜雨,这夜雨声,因为高低错落的地势,因为宽窄不同的极丰盛的树叶,更有一番独特的诗意。而重庆这独有的夜雨之美,需要一个最佳的场景来强调和表达。
“巴山夜雨”是李商隐甚至唐诗所提供的最经典的意境之一,曲折深婉的心思,美妙隽永的表达,至今仍在引起强烈的共鸣。这样的意境,需要一个经典的场景来与之呼应。
渝中区的佛图关是一个存在很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的地方。它的整个生态不错,连接李子坝的山道,可以说是渝中区最令人愉悦的小路,那一带也成为人们比较喜爱的休闲场所。而它的整个上半部分,原夜雨寺一带却在衰败中被人遗忘。
这样的地方,不允许我们忽略,也不允许我们随意处置。
佛图关最宜欣赏重庆夜雨。自李商隐后,赞赏佛图夜雨的大有人在。不论是较早版本的巴渝八景,还是清人王尔鉴整理的巴渝十二景,佛图夜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景。佛图关不只是一座山,它还是一部沉淀着历代文化人奇思妙想的大书。而“巴山夜雨”是这部书中最精彩的篇章。
虽然夜雨寺已荡然无存,秋池也埋没在尘埃中,但这些历史的痕迹仍记录着文化的流转。
佛图关与“巴山夜雨”,如何在新的世纪发生联系,仅仅是一个例子。在人们普遍认为历史文化不够丰厚的重庆,仍有很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之书被忽略。如何保护、发掘它们,是我们已经无法回避的追问。
我们需要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从容,对每个个案的从容,不是急功近利的伤害,而是谨慎的心存敬畏的建设。
我们需要创意,用以解决城市的历史和当代建设的疏远或冲突所造成的问题。我要推荐金元浦说过的一句话:“文化产业的创意说到底是对当代现实提出的问题的创造性回答。”
我们需要及时清点我们城市被忽略的文化家产。尤其是具备“美感、故事与价值”(刘大和概括的文化产业三大核心要素)元素的文化家产。因为,它们或许是我们创造有特质的城市的关键因素。
我们需要的,也可以概括为一个总的命题:如何在创意城市的过程中,发挥中华文化的现代影响力———它关系着我们的城市,是否真正拥有进化的最重要的驱动性力量。
来源: 新华网 2006-05-12 15: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