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薛明贾大雷
这是个时尚与怀旧不断交错的时代。时尚有时就是在怀旧,而怀旧也是时尚的一种表达方式。很多人都在不约而同地怀旧,年少的岁月、儿时的玩伴、初恋的情人……但我们城市中有这样一个人群,他们的怀旧不拘泥于细小的个人体验,而是在感怀城市中特有的历史与文化,用他们独特的“怀旧”手段去感染别人对自己的城市投入更多真挚的感情。
小众团体的社会意义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不约而同地以保护哈尔滨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己任,他们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希望让更多的人来热爱和保护我们的家园。他们用文化沙龙的形式,来固守自己的那份痴狂。
他们的文化沙龙,在道里区红专街阿尔巴特西餐酒吧已坚持了两年。
走进阿尔巴特,你会觉得眼前一亮,浓郁的异域风情,让这里更像一座小型“俄侨文化纪念馆”:数十幅反映哈埠历史文化的老照片、百年历史的巴洛克风格书柜和酒柜、精致的普希金雕像……一件件来自不同年代的“宝贝”,让你对过去那一段段尘封的历史勾起兴趣。为了收集这些宝贝,餐厅的主人可谓煞费苦心;为了寻找更多的知音,李良以餐馆作为平台和载体,希望实现自己“纪念馆”的理想,再现哈尔滨的俄侨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哈尔滨。
据了解,这个文化沙龙成员由专门研究哈尔滨历史文化的专家学者及剧作家、音乐家、收藏家、摄影家、外国留学生等20多名哈尔滨历史文化“发烧友”组成,他们定期组织活动,把自己平日的收藏和新发现拿来与大家分享,通过信息交流和学术交流来解读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移民到哈尔滨的外国人一度达到17万人,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为哈尔滨留下了大量特色鲜明的建筑和历史遗迹,积淀下许多丰富的历史文化,他们希望通过信息交流、学术研究,为促进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并谋求多元化的艺术发展之路。
阿尔巴特西餐酒吧老板李良告诉记者,这个文化沙龙之所以吸引人,不仅仅是这里浓郁的异国氛围和众多可供查阅的学术书籍的存在,轻松的氛围、坦城的人际关系,才是人们割舍不下的情怀。这个自发的民间组织,历来是以促进哈尔滨城市文化发展为宗旨,其主要发起人之一的黑龙江省社科院犹太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述笑说,哈尔滨城市的个性化正在消失,老建筑保护不够,哈尔滨的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希望这个文化沙龙,为关心哈尔滨城市文化发展的发烧友们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做一些对城市文化发展有益的工作。
为城市留住印记
无论是消失的历史,还是流传的文明,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与建筑雕塑、器物碑铭、绘画文献等具象遗存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寻找历史遗留文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到旧物市场“淘宝”。于是去旧物、文物市场里“寻宝”,就成了沙龙会员每周的“功课”。
每当双休日,他们会不约而同地聚集起来,在旧物市场里寻找“猎物”,凭借他们对哈尔滨历史文化的深厚了解,往往会满载而归。一个月前,对哈尔滨异国历史文化研究颇深的波斯特酒店总经理刘延年搜到了一件“宝物”,这是一本1932年印制的电话号码本。可别小看这个小本,它记载的内容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在刘延年先生那里,记者见到复印的电话号码本,里面记载当时的电话号码是4位数,此外电话号码主人的姓名、住址、职务十分清晰,这对于研究当时哈尔滨的历史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每一个沙龙成员都有自己研究和收集的方向,但如果发现了对其他人有价值的东西,他们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转让给朋友,做到有效的资源共享。其实,他们中的多数人经济都不是很富裕,但他们却舍得在收集资料上一掷千金,实在是难能可贵。一次,在旧物市场上,张老见到了一个典型的六角星标志的捐款箱,经过认定,这是一个犹太食堂门口的捐款箱,用于救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刘延年买下了它,将它珍藏起来。直到成立了犹太新会堂,刘先生将这个捐款箱捐赠到了那里,为它找到最好的归宿。为了丰富俄侨文化的内容,他们收集上个世纪一些俄侨使用过的餐具、器皿等物品,还为这些物品建立了一个小型的收藏馆,陈列在波斯特酒店里,让更多的人可以欣赏到这些历史遗存。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驿站
在哈尔滨,没有哪个聚会能像这个文化沙龙一样,汇集了世界各地的面孔。每到集会的时候,这里汇集了在哈的俄侨、留学生、俄语系的教师和学生,以及从事哈尔滨俄侨文化研究的工作者等。科利亚是哈尔滨的老俄侨,1991年他离开哈尔滨到澳大利亚定居,但他经常回哈尔滨,是沙龙成员中的“骨干”,他在澳大利亚期间,访问老哈尔滨俄侨,记录他们口中述说的哈尔滨往事,已积累了2000多张卡片和大量的文字资料,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对哈尔滨市城市历史的研究帮助很大。瓦莉娅老人生前也是这里的常客,她是上世纪70年代曾轰动一时的电影《黑三角》中女特务的原型。老人懂五国语言,弹得一手好钢琴,对这方文化净土她充满了感情。她在世时经常制作一些小糕点,带给聚会的朋友们。此外,俄罗斯的文学家、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等,凡经过哈尔滨的,也都要到阿尔巴特看一看———大律师萨沙看到在这里保存的古老珍贵的俄文原版名著,感慨万千,连说一定要善待它们;著名诗人、画家瓦列里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说想不到在异国他乡还有这么尊重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地方……此外,俄、英、法、美、意、澳等国研究哈尔滨历史文化的学者,也把阿尔巴特作为一个必到的场所,把他们所著的讲述哈尔滨的书籍留在了阿尔巴特,这里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驿站。
为城市多开一扇窗子
寻找城市历史发展的轨迹,是每个人的责任,沙龙许多成员都在默默地贡献自己或绵薄或雄厚的力量。沙龙成员李述笑,是研究“犹太人在哈尔滨”历史的专家,在他和其他成员的呼吁下,位于哈市通江街的原犹太人社区和教堂得以修葺和恢复;沙龙成员曹增伸,业余收集了大量哈尔滨老照片,其藏品成为各种介绍哈埠历史文化书籍的珍贵资料;沙龙成员刘延年,热衷公益活动,通过他和一些成员的努力,著名的巴拉莱卡乐团来哈献上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盛宴,一个个关于百年哈尔滨的展览陆续开幕……在具体的操作上,除了沙龙论坛、艺术鉴赏活动坚守着的那份信念外,也有人开始探索新的方式和出路。他们协助有关部门出版了《话说哈尔滨》、《凝固的乐章》等书籍,在庆祝哈尔滨建城100周年之际,他们将自己珍藏的哈尔滨老照片全部贡献出来,自费举办了一次图片展览。同时,哈尔滨市波斯特酒店里,走廊、房间里布满了哈尔滨老建筑的照片,房间里闭路电视24小时播放“走进哈尔滨”节目,这是酒店自己录制的节目,包括了哈尔滨的历史、老建筑、特色美食等内容,让外地来哈尔滨的客人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广东光华集团副董事长蔡国荣对记者说:“真没想到,不出酒店就让我全面地了解到了哈尔滨的历史。”
沙龙成员刘延年说:“哈尔滨是座移民城市,多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令她独具魅力。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她的个性正在无可奈何地消失,老街、老建筑越来越少,熟知老哈尔滨历史的人也越来越少。痛惜之余,我们更应该积极地做些什么,哪怕只凭一己的微薄之力,也要为这座城市留下一点什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