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黄金周”(之七)———
本报组织的“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黄金周’”专栏讨论,到今天告一段落了。从5月9日到14日,我们一共刊出9篇来稿,围绕黄金周经济与休闲经济、黄金周收入与旅游幸福感、保障公民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休假权、黄金周中的个人理性与政府智慧、打造文明和谐的黄金周等问题,作者们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见解。 正如我们在5月9日本版的《编者按》中所言,黄金周制度自实施以来,由黄金周引发的各种议论一直未见消停。不少人之所以对黄金周制度持批评态度,包括有人主张取消全国统一长假,代之以个人化的休假方式,主要是因为黄金周一方面只提供了“扎堆休假”的单一选择;另一方面,长假期间大多数旅游区、景点人满为患,交通、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满负荷运转,由此也导致了旅游环境欠佳、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黄金周,更因为发生了多起交通事故和遇险事件,使黄金周的负面效应显得更加突出。
以上情形提醒我们,尽管经过这几年黄金周的磨炼,相关部门、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有所提高,假日经济的领域日渐拓宽,黄金周的蛋糕越做越大,但是,从整体上看,黄金周的消费市场和休闲市场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的现实需求,还需要相关部门和行业继续强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和延伸全面服务与综合协调能力。今年“五一”黄金周发生多起交通事故,说明交管部门在长假期间尤其需要加强管理,稍一放松就可能酿成大祸;而发生多起自助游客遇险事故,则说明国家亟须为探险旅游建立法律法规规范,政府针对探险旅游的公共品供应也需要及时跟上。出现了问题并不要紧,关键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改进工作、解决问题,目的是为了让黄金周越来越舒畅和安全,而不能让它变得越来越别扭和危险。
套用一个学术概念,我们发现,黄金周制度似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和公众的“路径依赖”———从国家拉动消费的政策导向,到铁路、民航、旅游、商业等部门和行业的工作重点安排、生产销售计划,从许多中国人的工作、休假和社会交往,到中国社会一些旧民俗的复兴和新民俗的形成,都正在与黄金周制度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沿着这一“路径依赖”走下去,当然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要在一夜之间完全摆脱这个“路径依赖”,却往往需要支付较大的成本。现在如果贸然取消黄金周,我们可能就不得不支付这样的成本。
“黄金周不是政府部门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从老百姓的强烈消费需求中应运而生的。”三年前国家旅游局一名负责人如是说。今天看来,他的这个说法仍然没有过时,黄金周制度仍然会在若干年内施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黄金周”的提问和解答,也就不得不局限在保留黄金周的前提下进行,本次讨论中给出的各种观点,都可能给我们及决策者以启发。
本报评论版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