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同行反对,认为考古研究必须拿发掘实物说话雕龙碑出土的墓葬有猪作为陪葬。
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猪下颚骨。
流传的炎帝神农氏画像均头形奇特,做尝草药状。
同行观点:只承认炎帝时代的存在
“现在大家一听说炎帝文明的遗址便十分感兴趣,但其实在考古学界,我们一般对此是不做结论的,因为炎帝毕竟只是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教授对于雕龙碑遗址是否为炎帝文明的推论做出如是表示。
关于中华民族起源、中华文明如何发展演化的问题,一直夹杂在历史和考古的双重辨证发展中。严文明指出历史的论证不同于考古发现。考古是科学,讲究的是实证。因而在考古中,黄帝、炎帝究竟是否存在,它们是否具有不同文明体系,这些问题都是被忽略的。考古是拿具体的发掘实物———比如说石器物、骨器来说话。
严文明教授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同事赵辉教授对此也表示认同。赵辉指出,由于缺乏文字的记载,对于黄帝、炎帝是否有其人,是否同为一人,都无法得到确切的结论。因而,在考古学上只是承认有黄帝、炎帝时代的存在,但具体的历史细节却无法得知。“雕龙碑遗址发掘情况表明了当时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说房屋建筑、新的发明,这些都是实在的,考古研究人员所做的恰恰只是这些,却不能将其发现成果与神话传说一一划上等号。
严文明表示,对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考古学上已可以追溯到一二百万年之前,那些都是有科学依据的,但黄帝、炎帝的传说却不能作为考古推论的依据。尽管上世纪90年代便提出了牛河梁“女神庙”是否为炎帝族文化,但那一推论学界没有得到共识。考古界一般将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问题划归到仰韶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等概念范畴内。
缺少城墙:“都邑说”的硬伤所在
作为雕龙碑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的编写者,吴耀利也认为,将神话传说人物引入考古研究之中,是不科学的。吴耀利指出,传说生活在距今5000年前左右的炎帝发明了农业,然而考古上已经能够证明农业在中国已经有一万多年历史。
吴耀利还指出,如果说雕龙碑遗址是都邑,但在十多年的考古发掘中,始终没有发现城墙的踪迹。因此,对于雕龙碑遗址文化,现在还无法做出其是炎帝氏族都邑的判断。
吴耀利称,从发展和发明创造情况看,目前可以下结论的是雕龙碑遗址文化处于同时代文化领先地位,反映了这一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水平。
混合文化:南北中介地带具特殊性
根据吴耀利的观点,雕龙碑人是华夏大地南北两方文化混合的产物。
遗址出土的人骨资料,经体质人类学研究得出结论,雕龙碑人更接近古代华北人的特征,而与古代华南类型可能有着较疏远的关系。尽管我们还不知道是否所有雕龙碑出土的人骨都是如此,但也表明雕龙碑的史前先民至少有一部分是北方人。然而雕龙碑第三期文化遗存则被看成归属于南方的屈家岭文化,那么,北方人创造了南方文化,这是说不通的。
对此,吴耀利表示惟一可能的解释就是,雕龙碑遗址作为南北文化的中介地带,共同创造出了一种既有黄河流域文化因素,又有长江流域文化因素的混合性文化。仰韶文化时代早期从中原地区迁徙过来的北方人定居在了雕龙碑,以后又同从江汉平原迁徙而来的南方人混居在一起。吴耀利介绍,此种情况在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的屈家岭文化遗存中也有反映。
“中介地区是中华民族最早融合的舞台,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吴耀利认为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在文化中介地带的文化遗存,是否一定是非此即彼呢?中介地带的文化遗存有没有自己独立的融合性特征呢?只有加强这些中介地带文化的研究,才能真正搞清楚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关系。
先例
关于炎帝文明的推想之前曾见诸于一些考古发现。1983年,发掘于辽宁西部的牛河梁“女神庙”被认为是中国北方地区红山文化遗址,当时便有学者推论其为炎帝族的文化。
为此,曾有学者撰写文章,从文献入手,引民俗、传说为据,证明红山文化所出现的女神是炎帝族的文化。文章指,之所以会在红山文化中出现炎帝文化,则是“炎黄大战”后炎帝部落自渭水流域败退,其中一部分流亡东北的结果。
延伸争议
母系社会?还是父系社会?
雕龙碑遗址文化究竟有怎样的特性?无论是王杰,还是吴耀利,在提出自己看法的同时,都希望以后的研究可以给出确切的答案。除此,在对于雕龙碑遗址三期文化的看法上,吴耀利和王杰在对社会和婚姻制度的看法上略有不同。
王杰认为,雕龙碑遗址一、二期属于母系社会,第三期处于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之所以称第三期为过渡阶段,王杰给出的理由是,母系氏族的婚姻是男的到女的那里,有临时性的,有长期性的。为什么雕龙碑发掘的第15号房子有大间、有小间呢?王杰认为,那两个大间中的一个应该是长辈,比如说老祖母带着小孩住的,另一间应该是男性长辈如舅舅住的,另外三间较小的,有的是给有孩子的住的,有的可能是给没孩子的住的。房间根据需要有大有小,说明这一时期的雕龙碑文化处于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
对此,吴耀利则持不同见解。他认为,雕龙碑第三期文化遗存在文明化的进程中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第三期多间大型建筑已经是父系氏族社会形态的反映。吴耀利解释道,父系社会一般是一夫一妻,个别的可能是一夫多妻。而母系氏族都是对偶婚,所谓对偶婚,是指一男与一女作为婚姻对象,但是,这种婚姻对象不是像现在的一夫一妻这么固定———两人好了,就在一起,不好了就分开,但生的小孩必须留在女方家里。
新知补丁
仰韶文化
目前所知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种文化。它的年代约是公元前五千年到公元前三千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一带,包括陕西的关中、山西南部和河南大部。
红山文化
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红山遗址而得名。
龙山文化
在黄河中游一带,较仰韶文化晚些,大约是从公元前二千八百年到公元前二千年左右。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等省。
屈家岭文化
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西北部,以及河南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发掘而得名。时间大约是公元前3000年前后,是我国南方楚文化的代表。
炎帝画像
炎帝是华夏族的部落联盟首领。据记载,昔少典氏娶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居姬水流域,炎帝居姜水流域,故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历史上往往炎黄并提。战国以后有些学者认为炎帝即神农氏。把炎帝奉为农神,可能是因为炎帝与农业部落有关。炎帝部落定居在西北高原一带,后来东进,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被黄帝击败后,两个部落进行合作,结成强大的炎黄部落联盟,战胜蚩尤。
一说,黄帝、炎帝并不是两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历史时代的化身。炎黄部落的进一步融合使其名声更为显赫,随着历史的发展,炎帝、黄帝便人格化成为传说中的华夏族的首领,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炎黄两帝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其人,炎帝共有八代。
本专题感谢:吴耀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王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严文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赵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 张弘 李建亚《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