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号称是“汽车轮子上的国家”,汽车工业在全世界一直享有稳固的霸主地位。然而,近来美国的汽车产业却危机不断,华尔街的分析师认为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已走到破产的边缘,媒体也不断惊呼:“美国将失去汽车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通用和福特均面临巨额亏损
华尔街和媒体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因为在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中,通用和福特两家眼下都时运不济,面临巨大的亏损。 通用2005年实际亏损额高达106亿美元,它在全世界尤其是北美地区的市场占有率正一路下滑。业内人士认为,丰田很可能在2007年超过通用,登上全球头号汽车制造商的宝座。
福特跟通用可谓是“难兄难弟”。福特公司2005年的盈利水平比上一年下跌了42%,其中仅北美分公司亏损就高达16亿美元,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2000年的25%降至了2005年的17.4%。据《华尔街日报》4月22日报道,福特4月21日宣布,今年第一季度公司净亏损高达11.9亿美元。
如此糟糕的表现,让投资者对通用和福特基本上丧失了信心。据报道,这两家公司在华尔街的股票近年来一路下跌,已经被投资分析师评为“垃圾股”。两家公司的债信评级目前也已降至投资等级以下,言下之意就是建议投资者不要对其投资。
通用断腕自救实施“瘦身计划”
华尔街对通用似乎已经丧失了信心,认为它的破产只是时间问题,但通用自己却不这样看。4月12日,在纽约举行的北美国际汽车展上,通用负责全球产品研发的副总裁鲍勃·鲁兹对前来采访的记者们表示,“通用汽车从未考虑过破产!”而通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日前在接受《财富》杂志记者采访时也说:“我知道形势会转危为安。”为了力挽狂澜,瓦格纳不得不断腕自救,果断实施了一系列“瘦身计划”,其中包括:
高层减薪。瓦格纳自己率先减薪一半,公司高层集体降薪30%,这是该公司13年来首度出现的惊人之举。
变卖资产。通用已宣布买断其美国工厂11.3万工人的工龄。为了支付巨额买断费用,通用不得不变卖“家产”。4月3日,通用宣布以140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的“摇钱树”通用汽车金融公司51%的股权出售;4月11日,通用又宣布,将把持有的日本五十铃7.9%股份悉数出售。此前,通用已先后卖掉了在富士重工和铃木汽车中的股份。针对通用在4月份掀起的资产出售狂潮,有媒体开玩笑说,“通用已把总厂内能移动的所有东西都拍卖了”。
关厂和裁员。去年11月,通用宣布,要在2008年之前在北美地区关闭9家工厂,并通过人员自然削减或提前退休的方式裁员3万人,占员工总数的9%。通过这一系列“瘦身计划”的实施,通用打算在2006年年底之前将成本削减70亿美元。
福特学通用也要“瘦身”
对待“福特即将破产”的传言,这家美国第二大汽车制造商跟通用一样也选择了坚决“说不”。4月5日,福特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比尔·福特(小福特)公开对新闻界表示,福特目前正在对北美业务进行大规模重组,以期扭亏为盈,“福特公司不会选择破产”。
继通用之后,福特公司也推出了雄心勃勃的“瘦身计划”。福特公司前不久宣布,该公司将重新调整在北美的运作,今后6年内要在北美地区关闭14家工厂,并裁员3.4万人。
有统计显示,如果把克莱斯勒已经落实的裁员行动也计算在内的话,2000年以来,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宣布的裁员总数接近14万人,大约占其北美雇员的1/3,这将使这三大公司的员工人数降低到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
美国汽车产业为何会危机重重?为什么在外国竞争对手尤其是日本企业的攻击下,美国汽车巨头竟然显得如此脆弱,只有丢盔弃甲?此间的原因很复杂,归纳起来主要有:
高耗油成为美国汽车产业的软肋
回首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曾经使美国汽车行业受到重创,也给注重降低油耗的日本汽车业带来黄金般的发展机遇。但是美国汽车工业却未能吸取教训,依然我行我素,对节油不屑一顾,执著地生产“大身材、大胃口”的高耗油汽车。在油价回落的八九十年代,大型的高耗油家用多功能车(SUV)汽车成了通用和福特最大的摇钱树,高耗油汽车似乎也变成了美国汽车文化的一部分,根深蒂固难以改变。但最近几年来,国际市场油价节节攀升,这些油耗太高的车型逐步失去了市场吸引力,正好给日本汽车一个市场空档。
据报道,美国政府日前公布一纸限令,要求汽车制造商将皮卡、小型面包车和SUV的百公里油耗降到10升以下。虽说新标准将从2008年才开始执行,到2011年才全面实施,但对在破产边缘挣扎的通用和福特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可以预料,随着油价进一步走高,美国汽车高油耗的弱点将更加暴露无遗。
汽车业雇员待遇太好福利过高
传统上,美国汽车业的工会势力就一直非常强大。1948年,三大汽车厂商同联合汽车工人工会达成协议,从此三大汽车公司的工人不仅获得了很高的工资待遇,还享受着“从摇篮和坟墓”的全方位福利照顾。公司不仅向员工提供免费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就是在员工被辞退之后,公司也要给他们发钱。由于通用经营的历史久,所以退休的员工也就很多。据统计,通用2006年为其110万现有雇员、退休人员及其家属支付的医疗保险就高达50亿美元,而其中现有雇员仅为20万人。通用的养老基金高达860亿美元,2005年所贷150亿美元就构成其中很大一部分,通用为这笔贷款每年要支付10亿美元的利息,同时还要偿还150亿美元的本金。对于通用来说,每生产一辆汽车,员工福利的成本可能就要高达1500美元到两千美元。
与此相对照,国外汽车制造商们的员工医疗保险往往由政府负责。同时,国外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工厂的员工普遍比通用、福特以及克莱斯勒的员工年轻。因此,它们所承担的员工健康保险和养老金压力相对小得多。
全球汽车市场咨询公司CSM的副总裁罗比内特表示,沉重的员工负担严重损害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竞争能力,使得它们“在开始生产汽车之前就已经输给了欧亚竞争对手”。马里兰大学的国际商业学教授彼得·莫里希也认为,通用的生产成本远比日韩竞争者高,这是因为它“付给蓝领工人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过高”,甚至高于在北美的日韩汽车公司的标准。
公司战线拉得太长规模过于庞大
从1923年起,通用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组织体系。它的下属品牌多达十几个,每个品牌都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司,并拥有高度的经营自主权,而在企业总部则有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进行协调。它的业务也从北美一直延伸到欧洲和亚洲,乃至全世界。在汽车工业发展的早期、地区独立性较强的时候,这套组织管理方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由此成为美国汽车产业界仿效的样板。
但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竞争越来越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加上遇到了丰田这种采取集中化竞争策略的对手,通用的组织方式就慢慢失灵了,并越来越成为通用发展的障碍。战线过长,规模过大,带来的就是巨大的运营成本和巨大的经营风险。通用最终沦为其庞大规模的牺牲品。《财富》杂志曾经这样评论:“组织方式是导致通用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
美国政府对国内汽车业袖手旁观
日本汽车业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与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据了解,日本汽车公司的多种补贴均由政府拨款,例如日本政府为汽车工人提供保健资助、支持工人退休福利金系统、为研发汽电混合车所需电池提供政府拨款等。
相比之下,美国的汽车产业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由于庞大的预算赤字,联邦政府根本无力对汽车产业进行资助,而且由于一系列政策失误反而给美国汽车产业帮了倒忙。
例如,里根政府曾经于1981年提出“志愿约束协议”,即在若干年时间内限制美国进口日本车的数量。由于消费者对日本车的需求大于供给,利润的增加使日本车销售扶摇直上。日本汽车公司将由此获得的巨大利润,继续投资在北美建造生产基地,并研发出一系列高价品牌新车。再比如,根据美国的相关规定,进口轻型卡车应征收25%的关税。这是美国政府几十年前制定的一项报复性关税。然而,日本丰田几年前却以更加巧妙的方式规避了这一税额:丰田公司进口尚未组装完成的“卡车部件”,并将这些所谓的部件与在美国生产的皮卡车厢进行简单组装。于是,进口轻型卡车25%的税收就这样不见了。直到大众汽车开始在美国生产小型皮卡并提出应该强制执行上述关税规定之前,美国政府对于丰田的做法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福布斯》杂志著名汽车专栏作家杰里·福林特曾经撰文,对美国政府对待国内汽车产业的冷漠态度进行了抱怨。文章说:“这是一个政府没有太大兴趣帮助本土汽车工业的国家。底特律必须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全球汽车市场潜力空间不断缩小
全球汽车市场潜力空间不断缩小
,也是美国汽车产业萎靡不振的重要原因。2005年,美国的新车销量约1700万辆,只比上年增长了8万辆。欧洲是全球第二大汽车消费市场,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的统计,2005年欧洲车市表现萎靡不振,全年新车销量为1520万辆,比上年下滑0.7%;日本是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2005年的新车销量是585万辆,与上年基本持平。另据统计,去年全球汽车产量达到6400多万辆,大约有30%的车没有卖出去。
有评论甚至认为,受交通问题、油价暴涨、环境污染三大瓶颈对汽车产业的制约,全球汽车产业可能正逐步进入夕阳产业。可以说,美国汽车工业目前的不景气,只是全球汽车产业渐入黄昏的先兆。
根本问题是未能满足用户需求
说一千,道一万,上述原因可能都不是最主要的。有业内专家指出,美国汽车业的根本问题是未能满足用户需求。美国主要汽车刊物《汽车新闻》的编辑柴尔德就说:“像福特、通用等汽车制造公司有着难以消除的高成本问题。但是我认为,它们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能够跟上用户的需求。”柴尔德认为,跟通用汽车和福特车相比,外国进口汽车更能迎合市场的口味。尤其在油价高涨的时期,节能的日本车占据了明显优势。
美国大型调查公司佐格比国际调查机构在去年11月发布的一份关于美国人希望拥有的汽车品牌的抽样调查结果也同样让底特律的汽车三巨头感到颜面无光。这个调查让人看到,眼下希望拥有丰田车的美国人最多,在它的后面是德国的宝马和奔驰、丰田的豪华品牌凌志、以及本田等。福特车在美国车中最受欢迎,但还是落在上面的外国竞争者之后,仅列第六,通用还在其后。这个调查结果跟记者的亲身感受非常相符。记者在美国经常开车外出,在路上看到的满眼都是日本车,美国本土汽车相对来说少多了。而且很多美国本土车,一看牌照就知道是从租车公司租来的,并非私家车。
像IBM那样转败为胜?
通用和福特最终能否摆脱破产倒闭的命运?虽然两家公司都已经意识到了面临的巨大危机,并采取了很多壮士断腕的果敢举动,但是鉴于美国汽车产业面临的上述诸多复杂问题,眼下还很难说就一定能浴火重生。
记者曾经联系通用和福特两家公司,希望能够对通用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和福特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小福特进行采访,面对面向两位掌门人讨教他们如何挽狂澜于既倒,并倾听他们对破产传闻四起的感受。不出记者的预料,采访申请信发出去以后都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记者当然能够理解通用和福特当前的沉默和低调。在这样一个大厦将倾、前途未定的时刻,他们又能够对媒体说些什么呢?
有人说,让通用和福特的两位老总温习一下IBM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郭士纳的成功经历,或许能鼓舞它们转败为胜的信心。当郭士纳1993年走马上任之时,媒体纷纷将IBM这一全球计算机制造业的龙头企业描述成“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坟墓”。但凭借超人的智慧、创新和探索精神,郭士纳终于成功地拯救了IBM,“蓝色巨人”得以再现辉煌。谁敢说,IBM的历史就一定不会在通用和福特重演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