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楚天金报) (记者 黄振琳 通讯员秦立夏)提要:5月17日是“世界电信日”,每年这一天,国际电联及其各会员国以各种方式来庆祝,宣传电信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122年前电报的出现,武汉市民真正开始了快捷的电信生活。 电信,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电报到电话,再到代表移动通信的大哥大、手机以至多媒体的网络,通信,经历了从一种贵族消费,到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变迁。
电报,存在历史最长———发电文曾要走后门
“电报呀,我家里还保存着几封呢。”在武昌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十几二十年前最听不得“电报”二字,如果单位传达室的爹爹喊“××,你的电报”,人腿子都是软的,这意味着家里肯定有什么大事。的确,不少人回忆,只有家里发生重大事情才会发电报,往往就是那么几个字:“×病重,速归!”等,接到的人莫不心惊胆战。同时,电报在那个年代也有凭据职能。有时,它是请假条,“家有急事,速回”这种电报,到领导那儿告假准行。家住武昌卓刀泉的陈婆婆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儿子在山西当了多年兵,她发过几次电报。当年到电信局发电报的人可多了,每次都要排队,从中北路上的柜台一直能排到现在的洪山广场。电报也贵,一个字要几角钱,而当时月工资才20来块,所以每次发电报时都要绞尽脑汁,把所有想说的话浓缩在几个字里。久而久之,文化水平不高的她,也能几个字就完整表达想说的意思了。而现在,电报开始彻底淡出人们的生活。今年3月20日,一纸通知,汉阳钟家村电报营业厅正式关闭;有着122年历史的天津路营业厅由24小时营业改为白天营业,三镇目前只有武昌的洪山路营业厅还在24小时营业。122年前的1884年4月,得洋务运动风气之先的武汉人,在汉口老熊家巷河边招商局开设了第一所电报局。到1908年,汉口已是全国电报接转中心之一,以武汉为中心的电报电路北通北京,东至上海,西接重庆,南达广州。到电报鼎盛时期,报房大厅可容纳400多名工作人员,24小时轮班都忙不过来,每天电报业务量几十万份。而昨日,在洪山路的电报营业厅,一位工作人员悠闲地看着繁华的中北路上车来车往。她告诉记者,现在普通市民难得有来发电报的。而十多年前,每天还能发几百份哩!那时的营业厅经常有熟人来要求走后门发电报。湖北电信证实,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电报还是人们使用得最多的通信方式之一。但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新的通讯工具的崛起,电报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02年4月,新加坡彻底取消了这个国家的电报服务;冰岛、芬兰、德国等国家也已纷纷结束了国际电报业务。在我国,电报业务也只有特殊行业使用。
刚开始,装部固定电话 多数家庭得攒半年工资
电报之后,电话开始粉墨登场。1901年,湖北电话由德国邮局在汉口租界内设置,只有用户74户,使用磁石电话交换机,电话也是“摇把子”。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电话离普通家庭一直很遥远。1982年4月,武汉电信局在天津路营业处首次开通长途自动电话业务,市民打长途可以直接拨号,“摇把子”电话也退场。随后,家用固定电话开始逐步进入市民家庭,从1991年开始,随着交换机容量的增大,武汉固话年放号量开始成倍增长。家住徐东路的刘力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姐姐嫁到上海,父母年迈,很想装部电话方便联络。到电信局一打听,装部电话需要初装费3000多元,还要排队。当时他家月收入不到千元,全家咬牙攒了半年钱才装了部电话。刘力还记得家里的第一部电话是红色的机身,是家里最贵的“家用电器”了。被放在客厅里最显眼的地方,细心的母亲还给电话机用手帕做了套子,平时谁也不舍得打,套子总是干干净净的。那时长途电话费也高,一分钟要块把钱,常常是姐姐打电话来说几句就挂掉了。而母亲给姐姐打电话则是看着表打的,后来母亲练就了一个本事,能在59秒钟的时候挂上电话。再后来,刘家的红色电话机下岗,换上了有来电显示功能的。2002年,刘力的儿子参加工作后给家里买了部无绳电话,专门放在奶奶房间里,方便老人接电话。现在,家里每个人都有手机或小灵通,那部座机,用的频率越来越少了。省通信管理局的最新统计显示,目前湖北省有固定电话用户1236万户。从1901年第一部固定电话诞生到1995年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0万户,用时94年。1994年3月6日,武汉市电话号码由六位升至七位;1998年5月17日,武汉本地电话网成功升到八位,成为全国第6个升八位的城市。湖北电信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短短20年,电话,犹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事儿您呼我!” 退出舞台的BP机
拍拍腰间的黑匣子,来一句“有事儿您呼我!”曾经是10年前最流行的一句话。除了找人,寻呼机还慢慢演化成了一种私密的交流工具。“当时刚认识现在的老婆时,我还经常往她的呼机里留言,平时不好意思当面说的话,就通过寻呼台表达出来。”从事建筑的王勇笑着告诉记者。小小的寻呼机屏幕上,经常闪出两人之间的甜蜜和小矛盾。至今,王勇的妻子还保留着当时买的情侣寻呼机。从1984年正式进入中国,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达到高峰,再到目前近乎销声匿迹,寻呼机在市民生活中只存在了20来年。1985年5月,武汉电信开通无线寻呼业务(人工),还只能数字显示信息。直到1991年11月15日上海率先开通汉字寻呼系统,让BP机上一连串空洞的符号变成了生动的文字。小小的寻呼机变成一个富有创意的舞台,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密切。“有事您呼我!”曾经是多么时髦的一句话。因为当传呼声响起时,总会迎来别人羡慕的目光,所以不少人干得最多的就是不停地更换呼机的提示音,就好像现在的年轻人隔三差五更换手机铃声一样。1993年寻呼市场全面开放。“这是1993年买的,数字机,呼机加入网费共1840元。而且买呼机还要托人,买一部呼机就像要添置一台洗衣机一样,是一个家庭中的大事。”刘小姐给记者看她保存仍完好的呼机。2002年,中国寻呼用户在达到2500万的规模后,开始全面缩水。2005年,几乎是无线寻呼彻底消失的一年。信息产业部的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8月底,全国寻呼机用户只剩222万户,9月底跌到109.7万户,月流失112.3万户。像电报和大哥大一样,寻呼机也完成了它在市民生活中的使命。
从“砖头”大哥大到3G手机 移动通信改变生活方式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真正便捷,是移动通信出现之后的事情。而移动通信,在短短的十来年间,也经历了从贵族式的大哥大,到现在几乎人手一部的手机,再到多功能的3G手机等几个阶段。“移动电话要移动着打!”在一家广告公司任职的汪先生想起当年的流行语就笑个不停。他告诉记者,他买的第一部“大哥大”的价格近两万元。当时购买还要到电信局移动分局申请,拿在手上别提多神气了!大哥大还配备了专门的包,因为“大哥大”大得一般手提包装不下。他当时在街上拿部大哥大,一般都是一只手拿着,另一只手按健。有些地方信号不好,常常看见扯着嗓子喊话的人。1992年3月,湖北电信首先在武汉市开通了学名蜂窝式移动电话的“大哥大”。那时大哥大不只是个通讯工具,更重要的一个功能是身份的象征,拥有者差不多全是各界显要人士,普通百姓可望不可及。为了寻找当年大哥大的身影,记者日前在华中通讯广场的二手手机市场寻觅了半天,才在一个摊位上发现了一部大哥大。摊主介绍,前几年手机开始上网后,就有人开始从旧货市场上淘大哥大了,很多人花几十块钱买回家作装饰品或留作收藏。“大哥大”采用的是模拟信号,只能进行语音通话;而1996到1997年出现的第二代数字手机便增加了接收数据的功能;目前已经开始陆续面市的第三代手机(3G手机),与前两代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从机型上来说,大哥大之后,是比较轻薄的能发短信的手机,直到翻盖手机、彩屏和弦手机、可拍照手机。手机也见证了一些年轻人生活的变化。在武汉市某机关办公室工作的谢小姐,1999年刚毕业时第一部手机花了4000多元,是当时最时髦的带天线、下翻盖的黑色机型。第二部就变成了小巧的银色手机,第三部正是国产某品牌和弦手机风行的时候,翻盖白色机身,别提多漂亮了。如今,谢小姐用的已经是她的第六部手机了,是一部能拍照、发送彩信的滑盖手机。手机的地位,也从身份的象征逐渐成为一种多媒体工具,目前,能看电影、读报纸、录音、上网、发邮件的3G手机,已经开始出现。省通信管理局介绍,湖北省移动电话发展速度更快,从1992年开通移动电话业务,到1999年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100万,用时7年;而从100万户到1000万户,仅用时5年。目前湖北省手机普及率已经到了23%。
QQ、MSN、电子邮件———多姿多彩的网络生活
“偶肚子饿死了,美眉们,今天晚上去哪里FB(腐败,吃饭)?”自由职业者刘红小姐,正在为晚饭与几个女友在QQ上商量。习惯了网络生活的她,聊天用的都是网络语言。刘红的工作就是为一些单位做策划,每天在网上与客户交流、修改方案。她同时在网上开着自己的仿真鲜花店,通过网络做着自己的小生意,同学客户遍及各地,在QQ或者MSN上进行交流。昨日,吕小姐兴冲冲地从影楼拿回了自己的婚纱照,回家打开QQ聊天,通过视频把相册一页页给远在江苏徐州的父母看。像这样的视频聊天,在吕小姐和父母之间,是家常便饭。同时,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陈小姐在华中商网上买的化妆品昨晚送到了家里,从网上浏览到下订单再到送货,只花了一两天,价格也比商场便宜不少。近一两年来,她已经习惯了在网上购物。她们三人,已经习惯了网络生活,交友、工作。从拨号上网到速度快捷的宽带,再到光纤入户,网络继各种通讯工具之后,成为改变人们生活的又一大工具。2001年10月,湖北电信开始在武汉市推出宽带业务。2003年1月,湖北电信宽带用户达到10万户,宽带发展进入快车道。从第一个宽带用户到第一百万个宽带用户,仅用了4年时间。如今,宽带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不少市民家里都装了宽带,闲时上网冲浪,甚至在网上办公、交流,方便且快捷。而从2004年开始试点的光纤入户,则让市民感受到了快捷的魅力:下载一部美国大片只需一二秒钟;普通电视机上既可看数字电视又能上网;坐在家里可以看病。自2004年7月份以来,武汉长飞公寓的158户居民率先尝到了光纤带来的快乐。据悉,这是目前国内首个光纤入户试点的社区。长飞公寓的一名用户,向记者讲述了她的亲身体验,“网速快得不可思议”。目前,全省宽带用户达到128万户,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392.8万户。湖北电信一位专家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以后,通讯工具推陈出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电报退出市民生活用了120多年,呼机用了22年,大哥大用了15年。”以后这种替代时间将会越来越短。“有了现代通信工具,想要不被人找到太难了!”座机找不到,可打手机,发短信,或者发邮件,还可上QQ或MSN看他在不在线,甚至通过手机定位,看他在什么方位。“随着移动通讯和宽带的发达,将来通讯手段肯定会更多,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将更加多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