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被誉为与郎朗、李云迪一样“卓越”;接受专访谈弃商重拾古典乐原由 生于音乐世家的李垂谊视琴如命,即使接受采访时也琴不离手。本报记者王嘉宁摄
本报讯(记者张璐诗)今天晚上,杨尼格洛国际大提琴大赛首位华人金奖获得者李垂谊将登台中山公园音乐堂,带来勃拉姆斯《e小调奏鸣曲》、舒曼《五首民谣风格乐曲》,以及肖邦的《华丽大波罗乃兹》。
毕业于哈佛经济学系的琴手
上个月,李垂谊在签约EMI后推出的第二张唱片,刚在香港上市。新专辑收录了舒曼,门德尔松和肖邦的作品。去年香港电台推出《华人青年音乐家系列》节目,介绍了八位在当今国际舞台上表现卓越的华人音乐家,当中包括大提琴家王健、钢琴家郎朗和李云迪。作为首位获得杨尼格洛国际大提琴金奖的华人,李垂谊也“榜”上有名。
与其他音乐家不同的是,4岁练习钢琴、9岁练习大提琴,曾在纽约茱莉亚音乐学校就读3年的李垂谊,后来还是决定入读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并在毕业后担任管理顾问。但他放下音乐五年后,又重新选择了大提琴。之后李垂谊再随世界著名大提琴家弗朗兹·海尔梅森(FransHelmerson)深造。在此期间,他先后夺得2001年纽约南堡格大提琴比赛、2002年赫尔辛基国际保尔路大提琴大赛以及2000年第五十五届日内瓦国际音乐大赛的奖项。2004年他在赢得杨尼格洛大提琴赛金奖后,成为了EMI唱片的签约艺术家。
被权威杂志评为“全面大提琴家”
李垂谊的首张专辑收录了勃拉姆斯《D大调奏鸣曲》和帕格尼尼、门德尔松等人的作品,国际权威音乐杂志《斯特拉底》(TheSTRAD)认为李垂谊在专辑中的演奏“表现出一位全面的大提琴家演绎高难度作品亦游刃有余。在演绎《勃拉姆斯奏鸣曲》时他演奏出的深厚情感及抒情音调又能完美无缺地与素材相配合”。
[专访]
“大提琴值得我放弃另一种生活”
音乐有很特别的能量
新京报:你放弃很多人都向往的商界,重新选择大提琴。使你下决心的转折点是什么?
李垂谊:不是有一天忽然间改变的,是我自己开始去欣赏音乐。没有压力,不是妈妈逼着我去练琴。自己选择,比较容易看得清楚自己最有兴趣、最爱惜的是什么。大学时期一个星期大概碰一次琴,就是跟朋友玩玩室内乐,不过没有练琴,也没跟老师上课。大学最后一两年,我自己买唱片听,大学里也有欣赏音乐的课,就是这样慢慢听。当时听了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特别喜欢,第三乐章里有一大段的大提琴独奏,现在我也特别喜欢勃拉姆斯。后来感觉到,每次上台演出完,我都浑身充满了生命力。音乐有很特别的能量,工作的时候我从没有这种感觉。就是这种特别的感觉,令我觉得值得牺牲我另一种生活。
新京报:从商界转到古典乐坛,有过阻力或顾虑吗?
李垂谊:我妈妈会担心我选择拉大提琴会不稳定。
但我觉得经济上可能不稳定,可是有机会去做所爱的事业,我心里面也会稳定一点。
新京报:放弃另一种生活时,有没有计划这种生活以后会怎么样?
李垂谊:音乐家不像运动员,去参加比赛,每次赢一个金牌或者一二名。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我的下一个演出,我要给观众百分之百努力后的成果。
新京报:媒体把你称为“郎朗、李云迪之后的又一华人古典音乐界热点”,你怎么看自己?
李垂谊:我自己当然不会这样去想。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就像历史上那么多的艺术家,没有人说一个比另一个好。我希望以后人家也会这样形容我们。
古典乐与商业合作很自然
新京报:今天你献演的舒曼和肖邦两曲,据说已作为某手机最新型号的配套铃声。你如何看待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
李垂谊:我觉得古典音乐几百年前开始一直有人依靠政府、爱音乐的赞助人来支持,现在也很自然有商业和古典音乐的合作。我还没见过有过分的,我是个音乐家,只是给他们提供音乐,并不需要做其他事情。
新京报:去年初你与容祖儿合作,在机场演奏。你心里面会不会区分音乐的俗和雅?
李垂谊:那一次很特别,我们是为了鼓励年轻人,尤其是香港学大提琴的人,可以让观众看到香港也有很多小朋友是学古典音乐的。这样也许可以引起将来更多人支持古典音乐。现在全世界都需要给古典音乐找各种各样的出路,找多一点观众。这也不是新的东西,19世纪帕格尼尼就已到处找新的曲目、拉给不同的观众听。
新京报:可是有没有担心过有一天商业过剩,会损坏你追求的东西?
李垂谊:还没想过。我主要是专心练琴,我很相信我的经理人,她对我照顾很好,我不需要想太多这方面。
新京报:在日内瓦国际音乐大赛上,有个评委对你的建议是:你的技术和乐感都没问题,但需要找出区别于别人的诠释风格。
李垂谊:每天练琴我都在想这些问题。我永远都不会有最理想的一次演出,只可以做到那一天在台上我尽己所能去拉琴。正因为音乐、艺术都是这样的,我拉琴也就永远都不会腻。每天都是新的挑战。至于风格,我们会一直在成长,音乐也会跟着我们改变、成熟。
新京报:那你有没有最欣赏的大提琴家?
李垂谊:前辈中我最喜欢卡萨尔斯。他最注重音乐,我想他没怎么让技巧主宰他的音乐,我总觉得他是个很真心的音乐家。
采写/本报记者张璐诗《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