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芙奥艺术集团总经理畅谈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直指其软肋所在
[人物名片]
郭倩如
惟一取得法国政府认证的华人鉴定拍卖师,台湾罗芙奥艺术集团总经理。罗芙奥拍卖公司在去年秋天曾拍出570万美元,创下了台湾艺术拍卖成交值的新纪录。去年常玉的《蓝底瓶花》、朱德群的《奥瀛》经郭倩如之手,拍出了546万人民币,这两幅画双双并列台湾拍卖会最高价。 这位惟一取得法国政府认证的华人鉴定拍卖师谈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时,不时语出惊人。
[对话背景]
今年的5月20日至5月21日,东方君悦酒店将迎来在它内部首次举行的拍卖会预展,主办方是来自台湾的罗芙奥艺术集团。这次预展的时间从5月6日绵延至6月2日,地区跨台北、台中、香港、北京四地,而拍卖则确定于6月4日在台北市的富邦人寿大楼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据罗芙奥总经理郭倩如介绍,罗芙奥2006年春季拍卖会的主题为“20与21世纪华人艺术”,此次拍卖的特色之一是有三分之一强的拍品选定中国当代艺术家,参拍艺术家有徐冰、岳敏君、曾梵志、夏俊娜、尹朝阳、季大纯等,也包括台湾艺术家洪东禄、邱亚才、郑在东、连建兴等。本次拍卖会还囊括了华人大师包括常玉、林凤眠、廖继春、潘玉良、赵无极等人的作品,并且有许多皆是他们的代表之作。在6月4日,将有135件油画与雕塑拍品在台北富邦大楼登场,价值在650万美元至835万美元之间。
郭倩如
告诉记者,本次春拍预估金额最高的作品是廖继春的《运河》,它是一幅少见的廖继春后期较大幅巨作,也是已知画家中以野柳为景的最大尺寸的创作。而本场拍卖的另一个焦点,是林凤眠的五幅来自上海及香港的重要彩墨画作。本报记者就“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这一话题,与郭倩如进行了对话。
当代艺术家都在自我催眠
新京报:今年纽约苏富比“亚洲艺术周”之后,有艺术评论家说“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你的看法?
郭倩如
: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很热,但是大家都很害怕,害怕它会崩盘,所以才不停地暗示自己说这些作品一定会再涨。我在卢浮宫美术学院学的第一课,就是老师问我们说,你们(拍卖师)知道你们卖的是什么吗?他说,你们卖的是梦想。所谓的梦想,就是可以有梦,但必须逐梦踏石,你拥抱的不能是空泛的梦。
新京报:你认为现在的市场是虚幻的梦?
郭倩如
:现在大家都有梦,都是在进行自我催眠。我觉得总有一天,这个梦会变成噩梦。
新京报:你所说的“逐梦踏石”是什么含义?
郭倩如
:所谓艺术家,就是在文化洪流下有他在历史上的立足点,而市场则必须先清楚定位哪些人是艺术家,这是最基础的部分。现在中国有些当红艺术家出名之后就找一堆人来帮他画,他们不是真正的艺术家。有了好艺术家,还必须有好的经营者连绵不断地经营这个艺术家。
新京报:这次张晓刚的作品在苏富比创最高拍价,为什么是他被推上高峰?
郭倩如
:可能是因为明星作用吧。刚好我认识收藏那幅画的人,他个人非常喜欢张晓刚,原因就是这么简单。
新京报:你不相信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会持续升温?
郭倩如
:我不是说不相信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好,我是相信它将会越来越有规矩。
一窝蜂炒红所有中国当代艺术家
新京报:回顾一下历史,华人艺术家是如何开拓海外市场的?
郭倩如
:20世纪80年代,香港策展人张颂仁认识一些内地艺术家,就把他们的画带到香港,介绍给香港的银行家去买。香港有个“中国会”买了他们的很多作品。一方面是国外的人来到香港看到那些作品,另一方面是有内地的画廊把一些人的作品推荐到法国去做小型展览,国外收藏家开始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但也仅仅是好玩而已。
新京报:即便是那些当时在内地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在国外也是寂寂无名?
郭倩如
:都是特定的几个人在买,完全没有热度。甚至是到了1999年,嘉士德到国外拍卖国内当红的“后89”作品,也是拍卖得一塌糊涂,根本没有什么人买。到2000年左右,全球引燃中国热,中国当代艺术才开始热闹起来。
新京报:直到2003年,才真正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热起来了?
郭倩如
:2003年前,热的还是水墨、书法。到2003年的时候,水墨的市场太热了,达到泡沫化。投资者才开始开发或者炒作中国当代艺术,用两年的时间和同样的方式,一窝蜂把所有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炒起来,而稳健的公司知道这个市场总有一天会崩盘。
新京报:关于买家,前些年很多都是流到了海外,而在今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有三分之一的买家来自亚洲,特别是内地和台湾。
郭倩如
:因为艺术品是很贵的,贵到你无法想象的程度。
苏富比拍卖会上,价格最高的几件拍品都是被台湾人买走的,这说明华人收藏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了。将来,华人的作品会越来越多被华人买。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走向成熟需要5年
新京报:现在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有很多质疑,认为存在很多泡沫,您作为拍卖师如何看这个问题?
郭倩如
:我对此也很质疑。拍卖公司首先要保证它所拍的画作是真迹,但在目前的中国内地拍卖市场里,这个大前提都存在很多问号。其他问题还包括,拍卖是二手市场,拍卖公司的角色,是从收藏家手上拿来他们收藏的作品,再组成一场拍卖会。即便王广义和张晓刚现在这么红,但也不应该是拍卖的人直接跟他们拿货。而且,在拍卖市场,不应该是画家炒作自己的画,或者是经营这个画家的画廊或者拍卖公司来炒作,必须是有真正的买家把画买回去才有用。
新京报: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内地的拍卖市场要从不规范走向成熟大概需要多少年?
郭倩如
:等到有一天,那些炒作的人不想炒作,拿去拍卖市场却没有人买的时候,市场才会回归。每个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炒得漫天嘎响的阶段,法国拍卖市场走上轨道大概花了200多年,美国市场花了三五十年,日本花了20年,我国台湾地区走了10年,越后兴起的市场所需的时间越短。
在中国内地,我看5年就够了。
新京报:当代艺术品市场能走向成熟,也必须建立在这个国家的市场经济大环境完善的基础上。
郭倩如
:不一定。市场是大家花钱堆起来的,花钱学了教训学得很快。从去年11月开始,水墨书画市场已经崩盘,以后大家砸钱的时候就会小心一点。
新京报:现在内地成立的拍卖公司是越来越多了。
郭倩如
:我看到一个统计,内地是一个月成立一家拍卖公司,半个月倒掉一家。让人高兴的是,倒的公司比成立的多,这就说明这个市场比较有希望,它在筛选拍卖公司,每个市场都需要有冲击才能成熟。我们现在来内地主要是暖身,等到那些该被淘汰的公司阵亡了再进来。
新京报:当代艺术品市场跟当地收藏家的成熟度也有关,您怎么评价北京的收藏家?
郭倩如
:北京跟其他城市比,80%的人是站着说,现在是投资的好时机,所以他们投资当代艺术。还有20%的人是真懂,却又没有钱去买。
资本市场会影响艺术
新京报:您也参展了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有何发现?
郭倩如
:我也觉得有很多泡沫,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给人一种“一招一式闯天涯”
的感觉,我认为这些泡沫很快就会没有了。中国当代艺术家能在历史中留下来的可能只有几个,而且那几个留下来的也只会是几幅作品,因为他们重复得太多了。
新京报:艺术家成为品牌之后就成制造了。
郭倩如
:他是艺术家,不是品牌。艺术家必须是创新的、反省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能违背这个定义。然后,他的作品还必须有视觉美感,收藏者才敢挂出来。曾梵志早期画的都是血淋淋的脸,有很多收藏家收藏,但从来没有人挂出来。我问过一些收藏家为什么不挂。他们说这怎么挂?
我问那你们为什么要买?他们说听说他的作品要涨价。
新京报:但是,判断一幅作品的价值不能光看这幅画能否挂在墙上。
郭倩如
:收藏也必须是作品和收藏者有互动才行,否则如果同一幅画在不同拍卖会上连续出现,大家都是只要可以高价脱手,就赶紧卖掉,这就是很危险的,总会有最后一只老鼠。曾梵志的作品本身是不错的。艺术是真善美,或许曾梵志看到的就是血淋淋的世界,这是他的真。但美是个人主观体验,大众还是比较接受视觉上不那么震撼的作品。
新京报:大山子艺术节上,有一个展览名叫“买得起的艺术”,展览的作品明显有模仿方力均这些当红艺术家作品的痕迹,是否说明资本可以控制艺术的走向?
郭倩如
:资本市场肯定会对艺术有影响,卖得好一定有人学,但不需要悲观。让这些艺术家把要表达的都表达出来,把要赚到的钱都赚到。你跟他说这是泡沫,他们不会相信,而且有那么大的利益在眼前。市场自然会对此进行筛选,这是必经的过程。
采写/刘晋锋《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