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县大弦戏剧团,至今还演唱着千年前唐宋宫廷曲牌。但是,由于演出市场的萎缩和财力的缺乏,该团陷入困境。如果没有相关的拯救行动,或许要不了多少年,那些汉、唐古《乐府》曲和宋词元曲的原创唱腔将失传。听说大弦戏申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批准了,那些留住了千年古曲的艺人说,再难也要坚持再坚持
“大弦戏比大熊猫还珍贵!”濮阳县大弦戏剧团团长姚继春郑重地告诉记者。
源于唐朝宫廷梨园的剧种
据姚继春介绍,大弦戏源于唐朝宫廷梨园音乐,相传为唐玄宗李隆基所创,至今已有1300多年,比号称“戏曲之祖”的昆曲还要早四五百年。早已失传了的唐宋大曲、宫廷音乐、原始剧目、古代的表演形式等,在该剧种中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该剧种也因此被专家们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此外,目前还能演唱大弦戏的剧团,全国只有两个,分别是濮阳县大弦戏剧团和滑县大弦戏剧团。
自唐代始,每当一个朝代衰亡,便有一批宫廷乐师流向社会。他们将唐宋大曲一步步带进了民间,并逐步向戏曲化转型,在宋代基本形成了现在的大弦戏的模样。
大弦戏乐曲文场抑扬顿挫、武场激越劲烈,素有“大弦戏过三天,小笛子还往耳朵里钻”的美誉。
北宋末年,当时最大的大弦戏戏班──“公兴班”从宫廷走向民间,这便是濮阳大弦戏的前身。“公兴班”相传为唐玄宗钦封乐师的子孙所创,被称为正宗的宫廷大弦戏班。流向社会后,“公兴班”先后在濮阳、开封、漯河、菏泽地区游艺,后滞留在濮阳县,至今千年不散。
2006年1月1日,濮阳大弦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试图留住千年古曲的艺人
在濮阳县城红星街一处破败的院落内,记者找到了目前我国惟一能掌握唐宋大曲、元明诸声腔的人──戴建平。年近六旬的他是目前已知的大弦戏古曲牌的第七代传人、濮阳县大弦戏剧团原团长。
1958年,年仅10岁的戴建平师从锡笛师、古曲牌第六代传承人常增善,学习古曲牌。当时学习大弦戏是口口相传,没有乐谱,必须得死记硬背。博闻强记的他经过十几年的刻苦学习,终于系统地掌握了大弦戏的七大声腔300多支古曲牌,成为我国目前惟一能掌握唐宋大曲、元明诸声腔的人。他还第一个使用简谱来记录古曲牌,并将大弦戏七大声腔中的190多个古曲牌汇编了《大弦戏音乐集成》上册,使濒临灭绝的唐宋大曲、罗罗腔、青阳腔、沟沟腔、石牌腔、昆山腔及元明俗曲小令等古代音乐得以传承。
不仅如此,他还运用古曲牌,为40多部历史戏和现代戏创作、设计了音乐唱腔。去年10月,他被推荐参加中国民间艺术杰出传承人评选。
在困顿中守望的演员
前不久,记者到濮阳县清河头乡清河头村采访。五六百位头戴蓝帽子的老年人正坐在台下,津津有味地看着台上濮阳县大弦戏剧团演出的《杨府选将》。这几天是该村的古会,村里专门请了濮阳县大弦戏剧团前来助兴。
“原来大弦戏在城市很有市场。1973年在郑州与河南歌舞团的《红灯照》对戏时,他们那里门可罗雀,而我们这里却门庭若市,那时候看大弦戏的特别多。”提起大弦戏过去的好时光,戴建平十分兴奋,而对于现在的状况,却有一种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遗憾:“现在城市一点市场都没有了,只剩下农村这一块了,主要是给农村过古会、搞庆典、祝寿、续家谱等。”
萎缩的演出市场让濮阳大弦戏剧团捉襟见肘。现在,演一场戏才500元,而一年里的演出时间只有正月到麦收前和秋罢一个多月,农忙或天太冷太热了都没人看,加起来不超过5个月,一年演300多场,也就十五万元左右。这其中,30%留在团里作经费用,15%交给演出地的演出公司,剩下的55%才是团里演员的工资。75个人平均每人年收入不到1600元,因为单位没钱,还得替单位缴纳养老金,一年得1000多元,一个人连吃饭穿衣的钱也难保。不少父女、父子、夫妻同在这个剧团,生活十分艰辛。
经费的匮乏导致了人才的流失。因为耐不住清贫,不少人选择了出走。
而选择坚持的也只是“等等看再说”的坚持。正在戏台后面做上场前化妆的王功和妻子张爱芝,一年挣不了4000元,加上每月一家三口能领150元低保,一年的收入不到6000元,得交两三千元的养老金。孩子正上初中,一学期得交两三千元,每到开学,他们往往因为难以凑齐学费而难过得掉泪:“两口子连孩子上学都供不起,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干啥不比这挣钱多?但想想,要是咱们都不坚持了,这个剧种恐怕很快就没了,对不起师父啊!听说大弦戏申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批了,再难也要坚持坚持,看看有啥政策没有,再不行就真得走了,毕竟人都得吃饭。”
“如果按一个人一个月五百元算的话,再加上购置演出设备、排戏,我们这个剧团一年有四五十万元的经费就能维持下去……”姚继春说。(李钧德、张永生)新华社郑州5月1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