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5月16日电 (记者车晓蕙 郑天虹)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大陆吸引台商投资最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制造成本逐渐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台商经营出现新问题,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珠三角台资企业的当务之急。
东莞台达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纪坚是一位成功转型升级的台商。早在1992年,曾纪坚看中大陆劳动力、土地、厂房的低廉而来到广东东莞投资建厂,开始公司成长迅猛,每年利润增长率达到20%。后来,由于东莞本地电子厂家同行增多,珠三角土地资源紧缺,加上电力不足、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台达电子在东莞利润成长的空间越来越小。
于是,曾纪坚开始试图跳出台商惯用的压低成本的价格之争,从产品品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他在大陆十多所著名的工科院校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网罗人才,并在这些学校设立企业奖学金,建立内地人才储备库,专门从事产品研发。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曾纪坚成功完成了台达电子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每年增长近20%。
目前,珠三角台商普遍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台湾“中华知识经济协会”理事长陈明璋教授在广东、福建和华东地区就台商产业转型压力问题做过一项调查,在广东东莞、深圳及其它珠三角地区,有85%以上的台商感到了产业转型的压力,而在福建和华东地区,这个数字低于70%。
十几年前就来大陆创业的东莞台商、光正集团董事长叶宏灯说,台商的专长是品牌代工生产,随着全世界制造业向亚太地区转移,6万多家台商来到大陆,仍是沿用原来的代工经营模式,利用大陆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进行加工装配。而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日韩企业蜂拥而至,大陆当地企业迅速成长,台资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台资企业面临“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窘境。
同时,台商也逐渐意识到需要改变自己“封闭型”的经营方式。如在东莞,1987年第一家台湾鞋厂投资生产后,一些与之有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一窝蜂”地相继前来投资办厂,以维持原来的产业链,并形成一个制鞋商、原材料供应商、包装商、机器维修店以及其他外包厂商在内的新的企业网络。这种自成一体的产业集群网络,使台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交流反而少了。叶宏灯说,“封闭型”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台资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真正做到“落地生根”,着眼于拓展内销市场,加强与大陆企业的联系互动。
陈明璋说:“传统的经营方式造成台商杀价互砍利润,最后的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台商们要从这种恶性循环中跳出来,必须想尽各种办法寻求突破。”
陈明璋的调查表明,珠三角台商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来自于同业竞争、人才培养、技术升级、产品创新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等诸多方面,而台商们目前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最需要的依次是:培养转型人才、知识管理、转换经营模式、建立品牌和融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