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城出来,沿着鲁西平原南下,并没有感觉地势有什么变化。但实际上,山东段是整个大运河海拔最高的一段,而我们接下来要去的孔孟之乡、水浒故地济宁则是运河的最高点。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说,只有到了济宁才知道大运河也很“难”。
从山东临清开始,一直到鲁苏交界处台儿庄称会通河。济宁和穿越运河的黄河恰好把它等分成三段。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让济宁成为空前的“河渠要害”之地。大运河也促进了济宁商品经济的繁荣。济宁属于黄河农业文化范围,运河文化则给济宁的农业文化融进了商业文化。“宣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人舟”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如此壮景也吸引李白、杜甫来此携手漫游饮酒赋诗,为济宁的繁华秀丽流连忘返。
来看大运河,但看了又陡增专家们的遗憾。因为地形复杂,会通河这一段闸特别多,闸多水流通就受限,加上水源不足等因素,会通河早已消失殆尽。连曾经的运河要塞南旺闸口也成为一片平地。
在济宁看运河说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没法绕开。济宁一段是运河全线的“老大难”。地势最高,城北的南旺是运河的“屋脊”,通水极难。地势一高,水源也不足,逢旱河道就干。加上济宁段与黄河交汇处泥沙淤积。这样的条件下急需一个既能“过渡”又能引水的水利工程,南旺闸应运而生。而这项工程的点子来自一位老农。
明永乐年间,朝廷派工部尚书宋礼主持解决济宁段运河难题。宋礼深感责任重大,南下济宁微服私访。这一天,他在汶上县军屯乡遇到年近半百的老农白英。长年生活劳动在运河边的白英对附近的地势和水情太熟悉了。一番交流过后,原本三缄其口的白英被宋礼的谦逊诚挚打动。于是他指出,黄水漫淤,地势又有高有低,元代那几条水源河已经不够用了,必须另辟蹊径。济宁北的汶上东北高西南低,把汶水河接入南旺脊顶,再在南旺南北设闸分水下来。这就是在水利史上赫赫有名的“借水行舟”计划。
听完白英巧妙大胆的构思,宋礼如获至宝,马上上奏朝廷。不久,按照这个建议朝廷在汶上与东平交界的戴村筑坝,在水口处建好工事,控制南北分水量,又在周围挖泉300眼补充运河水源,创造性地征服了南旺水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可与都江堰媲美,堪称世界一流水利构思,在今天仍然能为我们解决水利难题提供一定参考。
在当地人的引导下,我们大概估计出南旺闸口的位置,但已经找不到一点历史痕迹。近代,因为会通河停航等原因,南旺闸废弃不用了。于是专家们在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更多是在思考,该怎么恢复和保护会通河。
85109999专家连线
王先生:运河保护要还原历史遗存么?
罗哲文(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我们现在申遗,要根据运河不同段的具体情况来做恢复和保护。有条件的要引水,即便做不到,也要保留或者恢复它的历史原貌。还要把运河文化孕育出的两岸的遗址、古建筑、民俗等等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好。大运河穿越了这么多朝代,变化非常大,很多恢复工作做起来不容易。
(见习记者艾丹青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