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经济的贸易顺差相比,我们的文化贸易存在严重逆差。此起彼伏的文化交流活动、全世界频频掀起的“中国热”,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特殊魅力。但是,应该承认,“热”不等于沟通,交流未必意味着认同,传统不等于现实影响力。 悠久的文化传统必须经过“现实”的途径,进行创新、转化,才能成为“软实力”。
2500多年前,孔子弃官离鲁,率弟子周游列国。当时,这位先哲一定不会想到,他会以两千多岁高龄再度周游列国——以其名字命名的42所“孔子学院”,充当了当今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与此同时,《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一批中国影片走向世界,巩俐、章子怡等演员也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明星,被西方国家当作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东方面孔”。
此起彼伏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全世界频频掀起“中国热”,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特殊魅力。然而,等待我们的还有另一组数字。前不久,文化部有关负责人向媒体披露了一组数字:“中国文化贸易存在着10∶1的严重逆差,面对欧美国家甚至达100∶1以上。”舆论一片震惊。
2005年世界主要语言实力调查报告,汉语已成为排名世界第二的重要工具,世界上学汉语的非汉族人口已经达到3000万。就在我们为此欢呼雀跃的时候,需要我们正视的还有另一个事实——尽管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可同时它也是使用国家最少的语言之一;面对成熟的国际文化市场,以汉语为基础的中国对外文化贸易还是个蹒跚学步的稚儿。
今天,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四的中国有能力制造占全世界20%的冰箱,30%的洗衣机,40%的袜子,50%的摩托车,55%的电视,60%的青霉素,75%的钟表,80%的拖拉机,90%的打火机和纽扣。
还是在今天,中国还会被西方的很多人当作神秘而落后的东方国度,我们的后代在肯德基、麦当劳、《哈里·波特》、迪斯尼日复一日的影响下成长。最近,撒切尔夫人说了这样一句话:“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电视节目和思想观念。”“铁娘子”的话,颇值得玩味。
15年前,美国学者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与军事、经济等代表的实力不同,“软实力”是一个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而不是依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以及经济制裁来实现其发展目标的能力。“软实力”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更要依靠这个国家的文化创新能力。
中国从来不曾丢失自己文化的内涵,五千年岁月的潮汐在文化的沙滩上留下了数不清的珍宝。而今天,多彩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全世界频频掀起的“中国热”,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期盼。
但是,应该承认,“热”不等于沟通,交流未必意味着认同,传统不等于实力。孔子无疑代表着中国宽柔内敛的文化传统,可是如果文化不能产生对现实的影响力,传统也会枯萎。五千年浩浩荡荡的文化传统只是一个无形的符号,必须经过“现实”的途径,进行创新、转化,才能成为“软实力”。(人民日报李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