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伊春,记者就感受到“一帮一”工程深得民心,已开展十年的三轮“一帮一”让2万特困职工实现脱贫。由于关注弱势群体,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保工作,刑事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了解到伊春举全市之力、超常规解决林区“两危”带来的下岗失业等一系列问题的决心和力度。
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构建和谐帮扶网
这是一个典型的林区职工的家———别具特色的木制大门、整齐漂亮的木板院墙。然而,当我们走进去,呈现眼前的却是难掩的贫穷:虽然干净整洁,但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惟一的“大件儿”是台旧电视机。主人孙立山正在院内的猪圈里干活。崭新宽大的猪圈,略显气派。
“这是市长帮俺们建的,它是俺家幸福生活的全部希望。”见到记者,憨厚的孙立山满怀感激地说起了民心工程“一帮一”:自从与市长结成帮扶对子,家里的日子就变了样。先帮俺建了40多平方米的大猪舍,买回20多头仔猪;又帮俺解决饲料、寻找销路,让俺当年就见了回头钱。要没这些收入,俺家两个孩子都得失学。如今,区林业局领导还帮俺两口子找了个去俄罗斯养猪的活,月工资两人合起来有6000元,手续都办下来了,过几天就出国。
孙立山,乌马河区环卫处职工,爱人无工作,两个孩子都在念书。一家人全指孙立山280元的工资过活,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孩子几度面临辍学。2003年,单位了解到孙立山家里的情况后,通过区工会,将他纳入第三轮“一帮一”解困范围,并与伊春市市长许兆君结成了帮扶对子。这件事在乌马河林业局非常轰动,大家不仅羡慕他结了“贵亲”,更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信心。
伊春市扶贫解困办公室副主任高德山告诉记者,因林而生、因林而兴的伊春,开发建设50多年来,由于长期超负荷的过量采伐,使这里陷入可采林木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境地。最多时,全市拖欠职工工资1.5亿元;22万国有林业职工中,下岗失业占近一半,18万混岗职工几乎全部待业;人均月收入不足70元的特困职工1万多户。如何让为大山付出青春的林业工人不因资源的匮乏而陷入生活的危机,1996年12月,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的决策:每三年一个周期,将普查出来的特困户全部纳入帮扶之列。
为确保“一帮一”见到实效,伊春市提出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并实行网络化管理、全程式跟踪,确保脱贫”的帮扶原则。他们把特困职工分成两种类型:对无劳动能力的划为“救济型”,由民政部门纳入低保或由困难职工帮扶中心负责救助;对具有开发脱贫能力的全部纳入帮扶工作的视野之内和网络之内。1997年,首批7484户特困职工开始了“一帮一”的脱贫之旅。
十年“一帮一”解2万户贫困
拿惯了斧锯的手,要转行再就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让大量转岗分流的林区工人找到新“活计”,伊春创造性地将“一帮一”与“天保工程”结合起来,在全市218个林场(所)中,全面推进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为特困职工家庭划定管护经营面积,鼓励其发展林下经济;他们还把“一帮一”与经济转型紧密结合起来,有组织地引导扶持特困户参与到替代产业木材精深加工、生态旅游、生态畜牧、绿色食品、北药开发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中。
“决不让一户种植户赔钱。”这是伊春市新青区对下岗从事食用菌养殖的林业工人的承诺。为了安置下岗职工,这个区将黑木耳种植作为职工群众致富的黑金子,提出“不允许一户种植户赔钱,不允许一户掺杂使假,不允许一户木耳滞销”,区里领导亲自抓产业开发,抓市场开拓,使黑木耳产业3年迈上三个台阶,产值实现6000余万元。目前,全区黑木耳种植从业户数达1676户,占山上林场(所)总户数的64.8%。
从1997年的第一轮“一帮一”到即将结束的第三轮“一帮一”,十年间,伊春市参与管护经营的职工达2万多户,发展民有林10万多公顷;在“五大优势特色产业”的开发中,近2万户特困职工在帮扶党员干部的扶持下,启动经营了20433个开发扶贫项目,提供再就业岗位41866个。尽管财政保工资都难,但伊春市仍投入2600多万元用于“一帮一”工程,整合各类物资合2400万元。
6000致富明星带动再就业
走进伊春美江木艺有限公司的样品展示间,犹如进入了童话世界。墙上、桌上、地上,都是木艺作品,栩栩如生的木板画,有模有样的根雕,气派别致的木桌、木椅、木花瓶,个个都让人爱不释手。“这家的主人也曾是一帮一的扶持对象。”在陪同采访的伊春市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下,老板王美江笑着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曾在乌马河林业局生产科工作的王美江是第一批“一帮一”的帮扶对象。他说,那时我每月工资180元,妻子所在的刨花厂1992年黄了,在家开个小卖部勉强度日,后来岳父患上脑血栓,庞大的医药支出让家里入不敷出,眼看孩子一天天大了,上学的钱都没处筹。单位知道后,科长朱景堂主动与我结对子。看我爱好美术,他就鼓励我业余时间搞木艺,贴补家用。一看市场挺好,他又帮我建厂,替我解决了厂房和原料,我就从一个锯、一个刨子开始了创业历程。从1997年建厂到如今发展到占地2万平方米、厂房3000平方米,拥有员工100多人的伊春知名企业,王美江说,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了政府的扶持帮助。让他记忆最深的是1999年底,因市场滑坡、销路不好,当时他几乎萌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这时,区委书记来了,一面鼓励他市场波动是正常现象,挺住就会有更大发展,一面积极帮他协调廉价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终于,帮助王美江度过了困难时期。如今,产品远销到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及埃及的美江木艺干大了,王美江主动参与到“一帮一”工程中,把自己的企业变成更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一个选择。
王美江式的人物,在伊春有一大批。他们曾因贫困接受政府的扶持,当他们富裕了,有能力了,又成为帮扶别人的主体。伊春市劳动局局长刁乃文告诉记者,目前全市132万人口中,从事家庭自营经济的劳动力多达23万人。(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