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谭华祥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外出打工的谭朝阳将20年来积蓄的45万元捐给家乡下路镇金彰村,修建了一所漂亮的“朝阳希望小学”。
(一)
1979年9月,8岁的谭朝阳和小伙伴一道,背着书包跨进了离家不到500米的金彰村学堂堡小学,从此成为了一名小学生。 为此,他兴奋不已。
但好景不长。至1982年,学校的土坯房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全校学生无“家”可归。谭朝阳只好到离家8公里远的嘴上村小学插班。
一个10岁的孩子,每天要走8公里的山路,父母对此格外担心。特别是遇上暴雨后小河涨水,父母更加担忧,只有看见孩子顺利回家,爸爸妈妈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看到父母整日忧心忡忡的样子,谭朝阳常想:“以后,我如有钱了,一定要给家乡修建一所学校!”
1983年秋,谭朝阳该读五年级了,由于嘴上村小学规模小,谭朝阳和同学们只好再次搬“家”,到更远的大柏树小学读书。后来,他考取了当时的区级中学———下路中学,但他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便就读于大柏树农中。
(二)
1987年暑假,谭朝阳看到因劳累过度的父母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便弃学回家,与朋友一起做起了煤炭生意。
可几个月下来,他亏了2000多元。无奈之下,他揣上48元钱,于1988年正月初十含泪离开家乡,到异乡打工。
几天后,谭朝阳到达贵阳,找到了在那里经过多年努力已成为铁路建设工程老板的老乡谭照平。他向谭照平借了一点生活费后,开始寻找工作。
4月初,一次偶然的机会,谭朝阳认识了一个姓胡的工程老板。胡把谭朝阳介绍给了他一个要好的房屋修建包工头。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包工头看中了谭朝阳的许多优点:为人耿直,能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等,便把一个小工程转给谭朝阳经营。经过8个多月的认真管理、经营,谭朝阳按时按质完成了任务,第一次赚到了6000多元。
借着良好的信誉,1989年3月,谭朝阳在贵阳又获得了较大的工程项目。他既搞管理又当工人,干得踏踏实实,管理项目的负责人感到很满意。有一次,这位负责人慌忙中把3万元钱放在家里的桌子上就出差了,并把钥匙交给谭朝阳请他看家。当晚,谭朝阳进屋后,把钱用报纸包好压在枕头下。3天后,这位负责人回来了,谭朝阳第一时间把钱交给了他。这位负责人惊异地说:“我一直以为是在出差途中搞丢了,真想不到……”他当即和谭朝阳结为兄弟。
(三)
1991年至2004年,谭朝阳先后在南(宁)—昆(明)线、云(南)—湛(江)线等10多条铁路上承包了部分建设工程,也有了一定的积蓄。
2003年5月4日,谭朝阳的父亲不幸去世,他回家奔丧。在下路镇,他看到两个小学生背着书包、冒着大雨在泥泞的小路上艰难地前行。这让他想起了自己儿时上学的艰难。他那为家乡捐资修建学校的愿望更加强烈。办完父亲的丧事后,他来到金彰村学堂堡小学旧址进行了考察。
2004年12月,谭朝阳专程回到石柱,找到金彰村的村党支部书记陈艳田和一些群众进行了座谈。11日,他和陈支书一道到县城找到了县教委教育工会主席谭长明。在谭长明的联系、帮助下,“朝阳希望小学”的修建方案被敲定:当地教育部门负责设计修建,资金则由谭朝阳捐助。几天后,谭朝阳返回贵阳寄回了7万元建校启动资金。
谭朝阳累计投资45万元的“朝阳希望小学”于今年3月竣工落成,并投入使用。
“在老家建一所学校是我儿时的愿望,现在总算实现了。”面对采访,谭朝阳对笔者说:“我希望这里的孩子不再受我当年爬山涉水读书的苦,更希望他们能在‘朝阳希望小学’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如果需要,我还将继续捐助。”
来源: 华龙网 2006-05-17 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