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家有关部门将首次实行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同药不同价,鼓励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新快报记者 黄海昀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日前在北京市医药行业协会成立5周年论坛上表示,第18次药品降价方案,可能于本月底公布。本次价格调整涉及品种将达110个,平均降幅在25%左右。
此前的17次药价调整,实行的都是大小医院一个价。据周望军透露,今年6月底7月初,国家发改委将出台全新的社区医疗和药品价格方案,而它们的价格将完全区别于二、三级大医院。也就是说,国家将采用价格杠杆调节,鼓励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及愈后治疗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
医院公开加价四成
有消息称,第18次药品降价可能于本月底公布。本次价格调整将涉及110个品种,平均降幅在25%左右。据悉,此次降价品种基本由三部分组成,抗肿瘤西药、抗肿瘤中药和抗微生物药。有关人士称,实际上今年的价格调整还包括所有的心脑血管药,可能要在下半年,但成本调查目前已经开始进行了。
事实上,对于第18次药品价格调整,发改委相当慎重。据悉,发改委定价中心在全国下设的6个中心目前已经开始运作并于2月23日召开过第一轮会议。据说为了协调区域间的经济差距,每个中心都有20个左右的产品可以本区自主定价。
消息人士透露,4月19日,发改委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主要是听取抗肿瘤西药价格调整的企业意见,为此发改委召集了生产销售抗肿瘤药的国内外制造商和行业协会代表参会。当天下午和第二天上午,发改委单独与企业交换了意见。
“国家80%的药品销售都发生在医院中,下阶段降价会从医院入手。”在北京医药行业协会成立5周年的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此次为了直接达到降价目的,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一系列挑战医药潜规则的配套新政。
周望军直言,“目前,就我所知在医院中公开的加价已能达到40%,而15%的加成已经成为了默认的既得利益。”
与以往不同的是,第18次降价有着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包括成本调查等,而且此次是针对一类药品降价,而并非局部药品降价,这也使避免了此前降价一降就没的现象。
药价今后两年一调
周望军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须方方面面改变体制设计。此次为了直接达到降价目的,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一系列挑战医药潜规则的配套新政。
据周望军表示,国家发改委已经完成了药品价格管理办法的初稿。按照设想,今后将建立每两年调整一次药品价格的机制,对药品价格进行全面调整。根据药品购销情况及实际医疗需求,对具体药品价格进行评估,以决定提高、下调或维持不变,即“(药价)有的升,有的要降”。此外,对目前实行市场定价的药品,也将进行政府干预。“比如企业要涨10%,先要来备案,说明理由的才能涨”,对被举报有暴利的药品,也将进行查处并追究责任。
对此,广州威尔曼药业董事长孙明杰分析,这主要是考虑药品调价需要有一定的规律性,也需要有一定的周期,而不是昨天刚刚降过一轮,还没消化完,紧接着又来一波。另外,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由于此前的17次降价,没有让老百姓感觉到实惠,药品一降就消失的现象,两年进行一次价格疏理,可以防止“药品空降”。
成本调查涉及1600个品种
周望军表示,如果定期调控药价,可以建立原料药成本监测制度和药品制造成本核算制度。因为一种药任其宣称自己具有何种高新的核心技术,其制药原料是固定的,原料成本可以监测,同时制造过程的成本也可进行测算。
事实上,4月24日,发改委在其网站公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对部分药品生产成本进行调查的通知》(下称《通知》)。这份标有“特急”字样的文件称,为合理制定药品价格,发改委决定对部分药品生产成本有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范围涉及列入国家定价药品目录的28类药品。这次调查项目相当细致,除一般项目,还包括销售、财务、管理费用及实际无税出厂价、价格区间等。发改委要求,各省(区、市)内所有生产、进口调查范围内的药品生产和进口企业须在今年5月1日前提供上一年有关药品的生产或进口成本数据并上报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这次成本调查主要针对处方药,OTC品种不在调查范围内。
业内人士表示,与今年年初盛传的为第18次药品调价所进行的抗微生物药与抗肿瘤药成本调查相呼应,此次“拉网式”的药品成本调查显然意味着,药品的全面降价已经正式从酝酿转向实操。
据悉,此次启动调查的药品范围为已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价药品目录》(发改办价格20051205号)的包括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药、镇痛药、麻醉用药物等21类西药和内外科、骨伤科等7类中成药,涉及到的品种有1600多个。 上图:“一元专柜”对于老百姓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毕竟品种十分稀少。对于患者来说,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依旧是居高不下的贵药。
[记者手记]抑制药价宜用“组合拳”
新快报记者 黄海昀
连续17次药品降价,并未让老百姓得到真正的实惠,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药价为何越降越贵?谜底其实很简单,因为降价药品是“一降就消失”。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同一种药品换个包装又有“新药”重新定价,换汤不换药地冠冕堂皇重新上市。
为什么会出现药品一降就死,又不断地有代替品种出世呢?关键在于,之前每一次降价都是局部降价,使得药品有代替空间。比如,22种抗生素降价,而抗生素的种类假如实际有50种,其他品种就仍可以卖高价,厂家就有空子可钻,用其他品种可以替代。
第18次降价所降的是整一类药,如抗肿瘤西药、抗肿瘤中药和抗微生物药,这样就使得整一类药的价格都拉低,即便是用其他品种代替也没钱赚,自然也就没有人去做替代药了。
另外,建立原料药成本监测制度和药品制造成本核算制度,也使得发改委能真实掌握药品的生产成本,这也使得厂家虚报成本的可能性减少。
而“建立每两年调整一次药品价格的机制,对药品价格进行全面调整”,也必然使药品价格得到梳理,这也同样可以防止药品降价“空降”。
更令人关注的是,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透露,“今年6月底7月初,国家发改委将出台全新的社区医疗和药品价格方案,今后社区医药价格可能完全区别于二、三级大医院,鼓励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及愈后治疗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从字面上理解,社区医疗机构的药价,将会比二、三级大医院更低。
可以预见,国家发改委这一系列治理“药价贵”的“组合拳”,如果能实实在在不打折扣地执行下来,就有可能真真切切地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而不是像之前的17次降价那样,全都是“空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