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李进文记者郭冰晶报道时下正是装修旺季,位于铁西区三街口的装饰材料市场里顾客不绝,每日客流量比淡季时猛增了近四成。然而,因购买建材而发生的消费纠纷也不断发生。
为此,昨日,铁西区工商分局南华工商所与铁西区消协人士针对各类装饰材料消费纠纷,为消费者作出五类提示,提醒市民在选购家装材料时明明白白消费。
问题一:主料让利辅料“宰”人
案例:张先生在选细木工板时,有一家商店给出了最低价,张先生便在其店购买了细木工板,同时又以每盒12元的价格选购了5盒水泥钉。装修时,工人发现其中有3盒钉数还不足一半。待他找商家理论时,才发现这种水泥钉市场价仅4元钱。
支招:消费者往往需要同时购买多种材料,一些商家便在主料上给出低价,以此吸引消费者,而在辅料上提高价格,或者是“缺斤少两”。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材料时要逐样议价。
问题二:装修工人“牵驴”
案例:吴女士装修房子时,经瓦匠介绍,在某装饰材料商店购买了浴室瓷砖,商家承诺多退少补。没想到等装修完毕后,吴女士拿着剩下的瓷砖退货,遭到拒绝,理由是由于瓦匠拿了回扣,他们的利润太小。
支招:消费者在选料时可以将装修工人所推荐的商品作为参考,而更重要的是要亲自考察、仔细比较,以免被装修工人”牵驴”。
问题三:拿“投保”、“认证”作幌子
案例:李先生购买了近5000元钱的复合地板,就是看中了该品牌地板具有“315认证”,有“财保公司承保”。但使用还不到三个月,乳白色的地板就出现了局部变色问题。经消协调查,财保公司从来未对此品牌地板承保,其315认证标志也属擅自加贴。尤其是地板检验合格证上的日期竟然在消费者购买的日期之后。
支招:一些小的装饰材料生产商用以上“障眼法”来诱导消费者,消费者看到商品上的此类标识,不可盲目相信,要弄清情况再做决定。
问题四:当场不验货问题说不清
案例:郭女士购买了价值680元的座便器,因怕不方便装运,没有当场拆封验货。回家后发现座便器底座有一处明显裂纹。与商家协商退货,但商家却认为裂纹是在装运过程中防损不当造成的。因双方缺少验货程序,消协对于此类纠纷无法认定责任。
支招:在购买陶瓷、玻璃等易损商品后,一定要当场验货,仔细查看商品质量,以免买到家中才发现有破损之处,买卖双方说不清道不明。另外,购买地板、角线等木材后,也要当场亲自进行清点、测量,避免不良商家做手脚。
问题五:女顾客容易被忽悠
据南华工商所介绍,由于一些女消费者对装饰材料不在行,更容易被不良商家欺骗。
此外,为提高经营者诚信守信、文明经商的意识,工商所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对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者依法查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