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松公司加速开发服务机器人并加快其产业化,为抢占个人机器人市场制高点创造先机。图为该公司研制出的中国第一代个人机器人样机“亮亮”、“月月”。本版图片由图片中心记者潘旭摄编者按
如同引进技术,永远引不来企业核心技术一样,单纯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也不可能引来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产业。
就目前而言,在个人机器人即将大规模走向家庭之时,哪个城市把个人机器人产业作为未来的大产业认真去发展,哪个城市就有可能把握先机,赢得机器人市场,从而迎来一个超级富裕文明的现代都市。
在发展个人机器人产业方面,沈阳可谓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坐落在沈阳,拥有走在全国产业化前列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松机器人公司、机器人国家中心……可以预知的是,只要沈阳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出发,在产业布局调整中为个人机器人产业预留充分的发展空间、准备好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不远的未来,我们就将获得一个出乎意料的大产业和全世界最大的个人机器人市场。
“和谐之家”:养老、教子机器人
这是一个标准的四世同堂家庭:太爷、太奶,年龄在80—90岁之间;爷爷、奶奶,年龄在60—70岁之间;夫妇两人40余岁,还有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丈夫在政府机关任处长,经常下基层,工作非常紧张;妻子在一家跨国公司工作,出差是经常的事。但是,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应该怎样周全照顾呢?其实,这个家庭的快乐离不开“阳阳”和“丽丽”两个个人机器人。“丽丽”心“细”,负责照顾老人: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送去一日三餐,帮助其活动身体,并能解决大小便问题;对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丽丽”可以根据其情绪变化,或从网上收取各种有趣的信息,或为老人唱歌,或陪同老人散步。“阳阳”活泼,负责照顾孩子:孩子放学回家后,“阳阳”与他一起玩游戏,并陪同他学外语;同时,“阳阳”还担任保安职能,定时巡视家里的各个房间,从室温到煤、水、电等安全,还可审查外来客人等。
“阳阳”和“丽丽”成了这个家庭密不可分的成员。当男女主人外出时,只要向机器人发出所需要的指令,机器人便可巡视一番,很快就会把家庭成员、室温、房间的情况一一反馈过来。
“这不是痴人说梦,而是未来家庭的真实写照。我们无法想像,未来家庭机器人所承担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因为机器人技术一旦全面突破,各种个人机器人将大批量出现在我们的家庭中。”新松机器人有限公司一位研究人员如是说。
摩尔定律:机器人技术面临全面突破
“就机器人走向家庭而言,目前,还存在着致命的缺陷:智能程度不高,如,机器人不能完全通过自己的知觉系统采取行动,不能像人一样说话、听声音、看东西、思考问题,更不会‘察言观色’。”中国机器人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博导、新松公司总裁曲道奎强调。
据新松公司研究院院长徐方介绍:“机器人技术很复杂,它是集IT、材料、自动控制、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技术集成。其中任何一个学科的突破,都直接影响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那么,个人机器人距离我们的生活还是遥不可及吗?参与新松公司第一代个人机器人研发的高级工程师郑春晖认为:“个人机器人产业化已具备了起步的基本条件,只是还需要一段时间,还需要自主技术、感知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及网络遥控操作技术的全面突破。”毕竟机器人技术已有50年的技术积累,它随时有可能在某一时刻呈现出“爆发式”发展,正像科学发展中的“摩尔定律”那样。
“摩尔定律”是以因特尔公司的奠基人戈登·摩尔的名字命名的。摩尔在1965年的一篇文章中认为,未来处理器的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倍,因为在过去几十年里,计算机的微处理器以及许多新技术的发展速度,均遵循“摩尔定律”的法则。
当代机器人专家也达成了共识:作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延伸,个人机器人技术完全可能遵循“摩尔定律”,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突破。到那时,个人机器人市场,以技术为保证,将成为继家电、个人电脑之后,第三个以大规模速度走向家庭的产品。
人文关怀:个人机器人需求无限
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官员称,2015年中国老年人将突破2亿,而到2040年,将达到4亿。老人社会的来临势不可挡。
同时,在中国当前的3.5亿个家庭中,一种新的模式将取代原来的“三口之家”,即“421家庭”: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他们的家庭结构变成4个老人、2个成年人、1个小孩。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621家庭”、甚至“821家庭”将不断涌现。而这种老人社会与独生子女结构,将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因而,更需要一种机器人工具来帮助人类予以解决。
“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更多体现的是人文关怀理念,人们要享受生活、提高生存质量,就得从那些复杂、烦琐的家庭事务中解放出来。”
曲道奎指出,个人机器人无疑是把人类从“家奴”地位中解放出来的“救星”。这是由个人机器人的特点所决定的。“它继承了工业机器人的特点,永远不会感觉疲劳,善始善终地按照人类意愿工作,不讲任何代价。特别对于人类难以承担的危险工作环境,或者难以承受的长期病号护理、不能自理人员照顾等工作,个人机器人更显示出自己的优秀之处。”曲道奎说。
“此外,它们还有私密性,对主人特别‘孝忠’,帮助主人工作却不影响主人情绪。就像人的影子一样,当人需要时,它可以随时出现;当人不需要时,它就会悄悄离去。”郑春晖解释说。
个人机器人是人类最好的“帮手”,尽管其尚未完全产业化,但据有关专家统计,2003—2006年间,全球服务机器人数量增长了3万台,个人机器人累计达到6.38万台。到2007年,全球投入使用的个人机器人将增加到410万台。
而随着个人机器人产业化时代的到来,其价格将不断下降,机器人会如电脑一样成为家庭的一分子。到那时,拥有3.5亿个家庭的中国,个人机器人销量保守估计也有上亿台,而全世界总需求量达到几十亿台不成问题。按最保守估计,每台个人机器人售价为一万元,仅中国市场就会有上万亿元的容量,更不用说机器人维修与配套市场了。这将是未来任何产业也无法比拟的大市场。
“新松”品牌:沈阳进军市场的撒手锏
2006年4月28日,新松公司向世人宣布,该公司研制出中国第一代个人机器人样机“亮亮”、“月月”,这标志着新松公司由工业机器人向服务机器人领域迈进坚定的一步。有关方面认为,新松个人机器人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新松公司现场,郑春晖向记者介绍,“亮亮”、“月月”具有教育、娱乐、安全和个人助理四大功能。通过网络、语音及触屏交互,该机器人具有唱歌、说相声、讲故事等娱乐功能;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新闻、天气预报等信息给主人朗读,并能提供个人日程管理、语音提醒等助理功能;该机器人也可以自主同小朋友进行交线式学习;同时具有安全功能,当家中无人时,主人在外可用手机命令机器人在家中巡逻,监视家中情况,发现问题可向主人的手机发短信和传送图像进行提示。
据新松公司专家预测,新松个人机器人还有二至三年就将实现产业化。目前,新松公司已调整发展战略,把开发服务机器人并加快其产业化,作为企业主攻方向,为抢占个人机器人市场制高点创造先机。
“我们依托中国科学院,企业有可持续研发能力,又拥有自主品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松品牌个人机器人将成为中国甚至世界家庭不可缺少的成员之一。”曲道奎信心十足地说。
与新松公司形成对比的是,目前,国际上个人机器人开发受技术和成本限制,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国内一些大学、研究所,如哈工大、东大等正在研究机器人,有的也研发出样机,但这些单位只是作为研究用途,实现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这种意义上讲,新松公司已站在世界个人机器人研发的制高点上。
个人机器人,沈阳未来产业布局的支点
“沈阳曾以国家‘装备部’的身份出现,而现在的沈阳产业为什么难以做大、做强?因为,沈阳产业缺‘心’少‘脑’。”一位了解沈阳产业现状的专家这样评价沈阳。
纵观沈阳工业,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沈阳许多产业或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但我们产品的“心脏”和“大脑”中的绝大部分,要来自外部配套,沈阳更多地体现着“肢体”功能,自然,沈阳产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部分。
近年来,沈阳试图通过不断招商引资来改变产业结构,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时,我们很难把代表世界产业最新发展成就的、技术含量高、利润率大的产业吸引过来。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南方企业,不会把高端价值产业“转移”给沈阳,所谓“转移”过来的产业,更不能满足沈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事实上,能给沈阳带来持续发展的产业和核心技术,只有靠我们“自主”去开发了。
目前,沈阳市“十一五”产业规划已确定,沈阳也到了培育自己未来产业的时候了。选择支持沈阳未来发展的产业,一方面,要选择沈阳在全国有优势的产业,并拥有自主品牌的产业;另一方面,要能代表本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并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个人机器人产业无疑是沈阳未来培育产业的最佳选择:沈阳不仅有自主品牌、高科技产品,而且能代表产业前进方向,具有巨大市场。
虽然,现在离个人机器人产业化还有一段时间,但科学发展规律证明,产业时机一般都来得迅猛,如果沈阳不提前做好准备,恐怕只能坐失良机了。因此,在考虑沈阳未来产业布局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新松公司提供的技术和品牌优势,把个人机器人产业作为城市产业布局的一个支点,进而改写中国个人机器人产业史,造就属于沈阳自己的机器人界“比尔·盖茨”。
机器人简史
20年代———科幻中的罗萨姆机器人
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卡佩克发表了科幻剧本《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剧中罗萨姆公司把机器人作为人类生产的工业产品推向市场,让它去充当劳动力,以呆板的方式从事繁重劳动。后来,罗萨姆公司又使机器人具有了感情,机器人成了人类必不可少的朋友。
卡佩克把捷克语“ R obo ta”(农奴)写成了“ R obot”(机器人)。这也是人类社会首次使用“机器人”概念。
50年代———“尤尼梅特”工业机器人诞生
科幻小说与现实有时只有一层纸距离。卡佩克“机器人”诞生不到30年后,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机器人出现了。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尤尼梅特公司,生产出了第一批工业机器人———“尤尼梅特”。这种替代繁重劳动和危险作业的机器人,成了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在美国盛行一时。
70年代———日本成为“机器人王国”
深受劳动力短缺影响的日本于是得到启发,上世纪70年代,日本机器人拥有量很快超过了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机器人王国”。
目前,机器人已在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向军事、医疗、服务、娱乐等非工业领域扩展。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超过百万台的工业机器人在工作。
第三代智能机器人
目前,世界上机器人发展已历经三代:第一代机器人为示教再现型,第二代为带传感器的机器人,第三代为智能机器人。
在智能机器人方面,日本、韩国、西欧和美国的实用型家庭机器人已经制造出来,它们用来处理家庭中繁重、琐碎和重复性的工作,比如打扫卫生、家庭守卫、修理草地,甚至是汽车驾驶。
21世纪———韩国要用15年普及家用机器人
2000年,本田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有两条腿、会上下楼梯、能与人握手的机器人。2003年,索尼公司推出了可以漫步、跳舞,并可做很多高难度动作的机器人,它甚至可以指挥一个小型乐队。
而韩国公司推出价值仅3600美元,能唱歌跳舞的机器人,推动了韩国政府实施家用机器人普及计划:要在15年内为每个家庭增加一个新成员———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别是个人机器人正在大踏步前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