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人们选择居住模式的重要因素。陈飞 摄
编者按
上周,本版推出“你的星城理想人居模式是怎样的”话题征集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积极响应。这次由长沙市规划局、长沙晚报报业集团联合金鹰城置业有限公司、湖南德思勤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举办的“2006长沙市理想人居模式问卷大调查”自4月份启动以来,在星城市民中引起了极大反响。今天,编者将本周征集的部分来稿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同时,敬请读者朋友继续关注本报关于这次大调查的。
我的乡居梦
一个乡下人,进城的时间再久,他的灵魂还是属于乡下。我就仍是个乡下人,虽然浑浑噩噩地在城里住了20多年。我喜欢吃口味咸重的菜,睡荞壳枕头和硬板床。这些所费不多,倒不是难事,居住却总不称意。
我的理想当然是住在乡下,最好临水靠山,有个小小庭院。门口有一窄窄青石板路,弯弯地通到屋后山上。院子里种几棵桂花树,几株芍药,几株绣球,靠院墙种几株金银花,学名叫“忍冬”。忍冬的绿藤慢慢爬墙,覆满墙头。
房子需是平房,高,敞,窗户大,屋檐长,门廊宽。阳光直直射进屋里来,风无拘无束进来嬉闹,野蜂也偶尔来逛逛。墙,地板,窗,门廊,全部用木材,厚重,粗拙,不把撞击踩踏当回事儿。木头不上颜色,最好还能留着木香味。宽大走廊上,足可以放一张茶桌。朋友来访,坐着喝茶聊天,沾着泥土的脚随意搁在地板上,像沙鸥栖在海滩那么自在。
当然最自在的还是房子的主人,写字,读书,喝茶,晒太阳,打瞌睡,发呆,骂人,安心地在这屋里打发时间。房间里家具宜少,床则要宽大。必须有几张舒服的椅子。我坐过的椅子,软的,硬的,木的,布的,皮的,真正好坐的少。有的椅子稍坐尚可,久坐就腰酸背痛,逼得你坐不住,直想站起来,好像主人下了逐客令。我喜欢的椅子还是木头的,式样简单古拙些,有靠背扶手。书房里书架多而结实,不带柜门。书只放单层,便于查找。多几个杂物筐,可以随手乱放东西。
累了便到院子里,随便走走。靠院墙边开两三畦菜地,春天种韭菜莴笋,夏天种茄子豆角,冬天种大白菜。阳光晒在新翻的土畦上,一股泥土香味。春天若是朋友来,便真可以“夜雨剪春韭”。
住这样的屋子,下雨也是好的。听雨听风,心情淡淡的,稍稍有点儿寂寞。若这时听到有人叩门,那就是“风雨故人来”,“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了。
如此美梦,真是太奢侈了。我现在只能暂寄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望着屋前的青山一天天远去,最终消失在高耸入云的楼群后面。
王跃文(作者系著名作家)
理想人居环境的营造
人居环境,即人的居住生活环境。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什么样的?它要求将居住、生活、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人类各种复杂需求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组织起来,并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取得协调。
建设部有一个综合反映城市改善人居环境总体成就的中国人居环境奖,参考指标体系有13项定量指标和32条定性指标。在13项定量指标里边,有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中心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等7项是关于生态的。因此,说到理想人居环境的评估,最重要的是其生态性因素。
生态性说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靠近山体、河流湖泊、大型公园等自然景观的居住环境显然要更为理想。所以,那些缺乏自然资源的楼盘,为了营造卖点,都愿意在园林景观上花力气。但需要提醒的是,人造景观在满足住户观赏性需求的同时是否满足生态性要求,大有疑问。比如目前流行的采用人车分流设计的住宅小区,人走地面车入地下。在地面上能看到的绿草和花木,实际上与大地之间隔了两层以上的水泥板,只能靠是人工浇水维持它们的生命。人造的小水系也只能靠自来水维持其观赏功能,而不能参与地下水循环。这种只能充当“花瓶”作用的园林景观,其生态意义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理想的人居环境,当然也应该能相对便捷地满足居住者各种社会功能需求,交通、商业、医疗、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的发育程度,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这些社会功能之外,人居环境同时要关注居住者的心理体验和状态,这需要在住区的空间氛围上营造出较为强烈的归属感,比如独特的社区文化,老人、小孩的游憩空间以及成人的交往空间的安排,以及独具匠心的建筑设计等。而那种缺乏地域特色,缺乏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建筑,冷漠、嘈杂的环境,都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谭克修(作者系湖南方圆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总规划师)
我理想的家园
身为星城市民,我理想人居模式是远眺岳麓山下,湘江之滨,临水而居。蓝天,白云,碧水,芳草萋萋,山水洲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我讨厌星城现在的灰头土脸,浮尘蔽日。我愿自己居住的环境优雅,绿意盎然,阳光明媚,空气新鲜。
我想逃离喧嚣的繁华闹市区。我理想人居模式不一定非得在市中心,地段不是我的首选。理想的人居模式它可以在市郊,甚至可以远离市区,一定要没有噪音,没有车水马龙的繁忙,没有汽车尾气的严重污染,没有飞扬的尘土。哪怕远在乡村,只要通水通电通气通车,成为村庄里的都市也一样让我满意。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倡导的人居模式也是我所向往的。湘江北去,浪花拍岸,渔歌唱晚,茂林修竹,日落湘江。有了青青翠绿的竹林,离绿色近了,离自然近了,心与自然交融,居住环境变得幽静。
我的理想人居模式一定要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园城市,而不是只有一片巴掌大的草地,只有一二脸盆大的花坛,就起个唬人的花园名称。居民共享的绿地花园栽种着热带或亚热带的珍稀植物棕榈,生长着常开不败的四季鲜花,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清晨或傍晚,我可以和左邻右舍的居民一起打太极、舞剑、练体操、打羽毛球、打网球,做着有氧健身运动。
我的理想人居模式是一个集居住、旅游、商业、休闲、购物、度假、酒店为一体的复合型社区。
不一定是昂贵的别墅,不一定是别致的复式楼,只要是我理想的人居模式,哪怕是二室一厅,夫复何求?当我为工作为生计在旅途奔波,温暖的爱巢有一盏燃着的灯等待我的归程。
李丽琼(作者系长沙市东风路居民)
构筑理想人居
我现有两居室,在河西的湘江边。家里人不多,住得也还舒适。但是,我还是想拥有一套理想的新居。特别是这次市规划局和长沙晚报联合推出“2006星城市民理想人居模式大调查”后,我的想法更强烈。
我是一个很随意的人,对什么用物不是很讲究。但我对住宅有所讲究。我是编辑,白天除了去办公室编辑书稿外,还有很多杂事需要我办。我现在住的小区是个老牌生活小区,是20世纪90年代模式,当时老百姓没有汽车,也就没有设计车库,现在我买了车都没地方停泊。
下班后,我是一个很有家庭情调的男人,喜欢陪着老婆、小孩到小区里散散步,放松一天的疲惫,享受天伦之乐。而小区人来人往,根本就不适宜散步休闲。晚上,我要写稿,需要安静,可是,小区有几家卡拉OK厅,每天都要吵到晚上12时才肯罢休。
我就想拥有一套新居:面积只要80平方米就可以了,但是其他的配套设施要齐备。如车库、杂屋要有,最少也要有个地下停车场;小区物业管理要比较合理,最少干净舒适,配备超市、幼儿园、医院、图书室、球场、球馆、游泳池、运动场等公共设施;房前屋后绿化面积要宽敞,有假山、假水式的休闲绿地,适合居民散步休闲,也需要一定的乔木添置风景,让居民生活在园林式的小区里;要有一定的社区文化,提升居民的文化生活。
巴陵(作者系湖南科技出版社编辑)
住欲静息求安
单位即将搬迁到星沙镇,几百名职工从市区到城外上班。住房成了领导关心的首要问题,专门派人前往星沙了解当地楼盘发售情况,意欲解决住房问题,方便就近上班。
我便因工作需要多次造访了人气日盛的星沙镇,发现单位新址方圆几里内的大小楼盘里,洋房、别墅、小高层形式不一而足;期房、现房也任君选择。我还三番五次带人到实地看房,最终,同事们或高或低地分别选择了高档或经济的楼盘,其间的价格差异竟有成倍之多。
静观单位几十户购房者情形,上班方便为其共同首选,对商住得兼的楼盘则一概无人问津。当人们无力对高层、景观作出投资时,最低限度也要满足住则静、息则安的要求。再也不愿像一位老太太讲的那样:房子处在黄金售价地段,“享受”的都是“半夜歌声尤不歇,店面齐喧嚣”的生活。
为人看房,带人看房的几个往返中,不经意间,我对一顶层带屋顶花园的无电梯楼房一见钟情。小区里不足10栋的六层建筑,不如高楼大厦,给人一种逼仄的压抑。绿化带镶嵌在栋与栋之间,孕育着回归与放松。小区四周纯住宅用房,无交通干道,无大型厂房,我向往的静谧与安宁好像已盈盈在握。办好购房手续不久,星沙镇跻身国家园林县之列的消息见报,我更不由得一阵窃喜。
颜艳(作者系长沙市中医院职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