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区群众对信息化利用兴趣浓厚。
本报记者 杜江 摄
本报广东清新5月16日电 记者翁淑贤报道:打开电脑,今年丰收的砂糖桔找到了好买家;发条短信,让人头痛的病虫害问题找到了答案;登录网站,物产丰富的山沟沟招来了贸易投资的金凤凰……今天,由广东省信息产业厅主办的“实践先进性、信息服务进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在清新县启动,农民兄弟切身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生产改善与生活便利。
广东共有67个县,其中51个山区县人口占全省40.99%,土地面积占全省的65.5%,但2002年的GDP只是全省的16.53%,财政收入仅为全省的4.04%。如何缩小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广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从2003年开始,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投入1.75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山区信息化建设,并提出争取用5年时间在全省51个山区县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入户”的目标。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广东采取联合共建方式,整合信息、科技、农业、旅游、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的政策、资金、服务队伍、信息等资源。政府还与企业互动,采取政府引导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带动、社会各方参与的方式。目前,已分别与广东移动通信公司、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并带动了TCL等一系列的电脑厂商和信息服务商加入到山区信息化建设。今年内,广东将建立健全省内30个农村信息资源库,并争取3年内建300个镇信息服务站和1000个信息化体验与培训中心,覆盖1万个行政村。
目前,广东逐步搭建起山区与外界信息沟通的平台,有效地拓宽了山区农产品生产流通渠道,促进了山区的招商引资工作。2005年,广东通过“广农网”撮合的交易额达2348万元,2006年已签署的合同意向交易额达1.5亿元。如今,从珠江三角洲的桑基渔塘,到粤东地区的平川沃野,和粤西粤北的山区村寨,信息化正为广东“三农”注入新的活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