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我的孩子吧,我们等不起了
“救救我的孩子吧,我们等不起了……”昨日,本报(河南商报)刊发《青少年大病救助基金命悬一线》后,一位又一位伤心的父母向本报泣泪求助。
一位母亲看了报道后,在电话中泣不成声:“孩子的病一天都不能耽搁了,可我们实在筹不来钱了,全家都快崩溃了……”
中牟的一位父亲更是悲痛欲绝,他说儿子的病花光家中所有积蓄后,他怀揣最后一线希望向郑州市青少年大病救助基金求助,可那个爱心汇聚的地方善款已近枯竭。
当记者把这些求助电话转给郑州市青少年大病救助基金时,郑州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张春香无奈地说:“基金只剩2万多块钱了,不算今天新接到的求助者,我们这里还有30多个孩子,在排着队等钱救命呀!真希望社会各界再为基金做点儿什么。”
除了求助电话外,本报昨天也接了不少想献爱心的电话:“怎么有这么多孩子得大病?”“要治好那些孩子的病得需要多少钱啊?”“怎么给他们捐钱?”“如何来帮助这些孩子?”……一句句满怀真情的问候,让记者感受到了爱的温度。
放下电话,《河南商报》记者兵分几路,详细采访了6个白血病患儿,并记录了每一个在郑州市青少年大病救助基金登记的求助者。
我们把这些孩子的故事和每个家庭的困境端出来,请您来关注,请您你来行动!
<1>9岁女孩三年钻骨26次
9岁的康康是学校的小明星,每逢节假日,她都要教同学跳舞、走模特步,学校每次组织的大型演出都会有她的身影。可谁能想到,这个多才多艺的小女孩竟身患白血病3年!
为了治好女儿,3年间,康康的妈妈王云花掉了20万,背了一身债。看着妈妈辛苦,三八妇女节那天,康康买了一块钱的肉丝,下了碗面条,送去给正在摆地摊的妈妈。妈妈一把将她搂进怀里,失声痛哭。
现在这个爱跳舞的女孩只要再坚持治疗一年就能康复,然而她的妈妈却再也拿不出一分钱来了……
大年二十九住进医院
康康生性活泼,最喜欢跳舞。虽然生活艰辛,可康康母女却也过得简单快乐。然而癌症的魔爪,却无情地伸向了当年只有6岁的小康康。
2003年12月,康康突然感觉腿疼,康康的妈妈王云以为孩子喜欢蹦蹦跳跳累着了,也没在意。大年二十九,康康腿疼加剧,连路都走不成了。王云看情势不对,赶紧把孩子送到了医院。
医生只对康康进行了初步检查,就直接让康康住院。“当时我根本没想到会是这个病!”王云说。直到4天后化验结果出来,医生神情严肃地把王云叫到了办公室,说:“您做好心理准备,这个病可能比较难治。”“什么病啊?”王云心里已经感到了一丝不祥。“白血病。”“啊……”王云脑子一片空白,当时就晕倒了。
醒来后,王云抱着病床上昏迷的康康哭了一夜。
三年钻骨26次
癌症治疗很关键的一步就是抽骨髓。一提起这个,王云就想掉泪:“从腰间抽骨髓的时候,康康就得双手抱腿,被用力地‘掰’成弓形,直到腰间的骨头都凸出来,然后用像螺丝钉那样粗的针钻进骨头里抽骨髓。我第一次看到这情景时,腿一软就跪在了地上。孩子疼得满身都是汗,跟洗澡一样。看到我的反应,孩子还忍着泪说,‘妈妈不怕,你出去等我吧!’那时候康康只有6岁啊……
”
这样的治疗坚持了3年,22个疗程中,康康被抽了26次骨髓。
去年9月,康康得了口腔溃疡,由于长期化疗造成血小板太少,小小的伤口却让康康大出血不止。因为口腔不能打麻药,医生只能用强酸,将康康嘴里的毛细血管烧焦止血。每烧一下,康康就疼得猛地一抽。为了不伤着孩子,护士、大夫都来按着康康。康康被按在病床上,动弹不得,只能一直哭。
整个治疗过程,康康足足吐出来半痰盂的血……
因为没法张嘴,康康治疗后17天都没喝一口水,也没吃下一口饭,一直靠输液维持生命。由于免疫力低,康康的肠胃黏膜、肛门全都溃烂了,嘴肿得足有一厘米厚。
那时康康还得打化疗针,一针就30个小时。王云只能寸步不离地守在孩子身边。由于化疗针毒性太大,康康出院时身上全是一块一块的黑印。后来康康病情稳定回到学校上课,老师看见她还对王云说“康康该洗澡了,脖子上黑糊糊的”。
“孩子受了多大罪啊!”王云说。
妈妈晕倒在献血车上
为了给康康治病,王云3年就花了19万,本来就不富裕的她早已负债累累。由于康康经常需要输血,想到义务捐血后直系亲属就可以享受免费输血,王云隔段时间就到血站献血。
一次,王云刚献完血想急着回家看康康,可还没下献血车,就一头栽倒在地上。由于献血次数太多,王云的胳膊上落下一片片的黑疤。因为要照顾康康,王云不能正常工作,但平时一有空,王云就摆个地摊卖拖鞋。
看着妈妈那么辛苦,小康康也很懂事。每次在医院打针时,她都一边忍着疼一边看书,病情稳定后就回到学校,她还考了班里第三名呢。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康康放学路上买了一块钱的肉丝,自己回家做了碗肉丝面条,把热气腾腾的面条端到妈妈的地摊前给妈妈吃:“妈妈,今天是妇女节,我什么活都不让你干!等我长大了,我什么都不让你干!”
王云看着满脸是汗的康康,一把把她搂在怀里哭了起来……
3年的努力没有白费,经过22个疗程的化疗,医生说康康再治疗一年就有望恢复健康,但对生活重新充满希望的母女俩,眼下却陷入茫然无助中,因为身负重债的她们,再也拿不出一分钱了。
“"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把孩子治好。”"王云对记者平静地说。
(记者 曹帆)
2)每次打针都不哭的3岁强者
年仅3岁的小女孩丁恒宇有两次生命,一次是父母给的,一次是医院给的。
由于患急淋型高危白血病,小恒宇3年生命里程中的2年,是在治疗中度过的。按医生的说法,她还要进行2年化疗。可眼下的现实是,即使把全家人挣的钱全部用在她身上也不够,但全家人仍在努力地坚持,他们一定要留下这个讨人喜欢的孩子。
医生护士们泪光盈盈
2004年4月的一天早晨,郑州市须水镇四组仅1岁零1个月的小恒宇突然双鼻流血。母亲郭芳没在意。到了晚上,小恒宇的双鼻又流血了,而且好长时间都不停。家人这才感觉不好,到镇卫生院检查,结果血液异常。
第二天,他们把小恒宇送到郑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被疑为白血病。最后在郑州市儿童医院得到确诊:小恒宇得的是急淋型白血病。
奶奶至今还清楚记得,在儿童医院住院那天是前年的农历四月初一。住院后,全家人每天都在医院陪着她。由于小恒宇当时较胖,每次输液时,都要扎十几次才能找到血管。每扎一次,孩子都疼得哇哇大哭,一家人心疼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后来,小恒宇看到医院隔壁的幼儿园,顿时被那里的欢乐世界所吸引。爸爸就鼓励她:“小宇要好好治病,等好了,爸爸就让你上幼儿园。”这样,小恒宇坚强起来,每次扎针都不哭。
医院的护士和医生都被她的坚强所感动,给她买礼物、买衣服,每次给她输液之前都要先抱抱她。每个疗程结束后和医务人员分别时,小恒宇挥舞着布满针孔的小手说再见。她没哭,倒是医生、护士们泪光盈盈。
“当初和她一起住院的两个孩子都已不在了人世,由于俺小宇坚强,才走到今天。”奶奶说。
卡起小发卡去上幼儿园
经过2年的治疗,小宇的病情已基本稳定。在家里,这个仅3岁但已懂事的孩子是“掌中宝”。当奶奶忘了吃药的时候,小宇会质问奶奶:“你咋还不吃药啊?要不你的心又该疼了。”
每当爷爷回来的时候,她会提醒家人:“爷爷回来了,快给爷爷开门。”每次该吃药时,不管药有多苦,小恒宇都把药片放到嘴里,一口水就咽下去。
由于长期化疗和吃药,小恒宇的头发大部分已脱落,看起来像个男孩子。但是她时常会在家里的镜子面前细细地看自己,然后对奶奶说:“我的头发又长了一些,我要卡起小发卡去上幼儿园。”
等着妈妈的工资去看病
算到昨天,小恒宇已完成了8次化疗,医药费也已花去近10万元。其中的8万元为外债。“说心里话,开始时我都没有信心,但是看着儿媳妇一心给孩子治病,四处借钱,我们只有全力支持。”奶奶说,“但是要想治好,还得十来万,到哪里去弄啊?”
为了给孩子治病,已经下岗了的父亲丁紫阳开始出去打工,而母亲郭芳在镇里的一家门诊找了份护士工作。虽然每月只有800元,但她依然干得很卖力。
家里不舍得买菜,就在院子里种点青菜。两层楼房还是丁紫阳结婚时盖的。家里除了一台旧录音机外,没有一样电器。“两年了,儿媳妇没买过一件衣服,都是同事偷偷地把穿不着的衣服放她那儿,说借给她穿,穿完再还回去。”小宇的奶奶说。
这两天,小恒宇直吵耳朵疼,奶奶担心孩子的病又发作了,昨天记者采访时,她在家里等着儿媳妇下班去医院给她检查。
“
她妈这月的工资还没发呢,用什么去看呢?”说这话时,患有心脏病的奶奶呼吸急促了好一阵子。她大口喝水后靠在破沙发的后背上,许久才缓过神来。“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把房子卖掉也要给孩子看病。”奶奶最后说,目光里流动着一种坚定。
(记者 海科/文 杨东华/图)
3)憧憬未来的肾衰竭男孩(18岁)
昨天的郑州,是个阳光灿烂的初夏日子,但是窗外的绿树红花对身患肾衰竭后期的刘阳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厚厚的窗帘拉下,将他与阳光一隔两断。
他刚过18岁生日。和别人一样,站在18岁的门槛上,他也对未来充满憧憬。但和别人不同的是,他目前还没有想更多未来的事,眼下每两周5次的透析频率,使他和他的家庭苦不堪言。
17岁时险接病危通知书
家住郑州市高心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刘阳,去年年底得了一场感冒,他没有在意。后来咽炎犯了,扁桃体也红肿了,他还没当回事。直到两个月后的一天,下班回家后他突然呕吐得厉害,而且呕吐物里还有血丝,他这才意识到严重。
家人连忙带他到医院检查,“肾衰竭”的检查结果令所有人大吃一惊。刘阳辗转于大小医院之间的同时,是父亲刘峰安和母亲张兰凤无尽的忧愁。
去年农历大年初三晚上9点多,刚在郑州市中医院透析回到家中的刘阳突然大口大口吐血。一家人又连忙把他弄到医院。主治医生检查完毕,对刘峰安说准备下病危通知书。
刘峰安心里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他含着眼泪向医生请求:“千万别下,我怕孩子受不了打击。”
后来经过紧急抢救,刘阳的病情渐渐稳定下来。但是医生多次表示,惟一能够救他的办法只有换肾,一日不进行肾移植,病情就会一直恶化。但由于没肾源,目前刘阳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
短短6个月,刘阳的病已花光了家里的所有储蓄和向亲戚朋友借来的钱,共8万多元。肾脏移植手术少说也得8万元,这对一个已遭受重创的家来说,又将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数目。
“本来我就有严重的失眠症,再加上每天晚上我一想到孩子的病,就会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刘峰安揉了揉满是血丝的眼睛,面容憔悴地说。
父亲口袋里的速效救心丸
因为患心肌贫血,无钱医治而转化为冠心病,所以刘峰安的口袋里时刻都准备着速效救心丸。在山西运城中医院为刘阳看病时,有一次走楼梯上到三楼,刘峰安突然喘不过来气,重重摔倒在地。有一次在郑州中医院电梯里,不断上下楼为刘阳办入院手续的他冠心病又犯了,突然呼吸困难,瘫倒在电梯里。
像这样的场景,刘峰安已历了多次,每次都是口袋里的速效救心丸救了命。
“我知道自己的病也不能拖,但我都老了,命不比儿子的值钱,最大的心愿还是他的病能够早点好,我的病就无所谓了。”43岁的刘峰安轻轻抚弄着自己的花白头发说。
配型不对,母亲的心凉半截
为了救儿子,刘峰安每天都陪在儿子身边。家里没任何经济收入,可一家人还得生活啊!
经人介绍,妻子张兰凤到高新区做了环卫工人。为了救儿子,她想把自己的肾给儿子捐一个。今年春节后,主治医生说要换肾,她马上说“把我的给他一个吧”!
后来,刘峰安陪着她去郑州市中心医院配型。在等待结果的三天里,张兰凤每天都祈祷能够配型成功。但最后的结果对她来说像掉进了“黑洞”:配型不适。得知结果后,她一整天都没有吃饭,家里的人谁也不让靠近,愣愣的眼神像两只黑洞,茫然地望着儿子的脸。
在18岁门槛上憧憬
记者采访的昨天,刘阳刚好18岁生日,因而他显得很开心。“早上吃了一个鸡蛋和两个菜角。这是我的生日宴。我还要好好地活下去,等我病好了,就干点自己能干的事来报答父母。”
说这话时,这个刚刚成年的孩子眼望着天花板,面色红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由于父母没有告诉他病情的严重,因而他并不知道自己目前的状况,只是乐观地以为经过血液透析就能够将病魔赶走。
卖房也要为儿子换肾
让刘峰安和妻子最放心不下的还有大儿子刘超,正在中牟县一高读高三的他都三个月没有回家了。“他看到这个样子我就心酸,我劝他不要回来,等高考完了再回来陪我。”提起哥哥,刘阳平静地说,“哥哥没有和我吵过一句嘴,他对我说,今年考不上大学就不再读了,他要打工挣钱给我看病。”
刘峰安悄悄擦去刘阳脸上的泪水,好久没有说话。送记者出来时,他说:“现在最大问题是肾源少,如果有肾源,我就是把家里17年前盖的平房卖掉也要给他换肾。只要他的病能好,我们一家人宁肯住到大街上。”
(记者 海科/文王春胜/图)
4)为战病魔 15岁少年改名字
“我还小,还是个孩子,手术再痛苦,化疗再难受,药再难咽,我也咬着牙,含着眼泪坚强地挺过来了。因为我珍爱生命,更渴望读书。现在我不要新衣,也不要好吃的东西,只求社会上的好心人能想法给我筹集点治病救命的钱,这样
就喜出望外,感激不尽!周围人都说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我不想死,请救救我吧!”
这是一个名叫付勇的15岁孩子的呼声,这是他写给郑州市红十字会的求助信里的内容。这字字饱含血泪的求救信,使闻者心酸,见者动容。
本该像同龄人一样在学校读书的付勇,却被无情的恶性骨膜骨肉瘤逼得在医院的病床上一躺就是两年。
他才15岁,却5次上手术台,4次全麻,1次半麻,先后换了右腿膝关节、股骨。
每一次要上手术台时,他都噙着泪安慰妈妈:“妈,我是最后一次手术了吧?我一定坚持住!”
为救儿子,付家山穷水尽
本报昨日刊登了郑州青少年大病救助基金处于困境后,付勇的妈妈李翠竹主动与记者联系:“能不能救救我的孩子?为给孩子治病,我们已经花费了近50万,亲戚都跟着我们负债累累,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
”
当记者辗转来到付勇的“家”时,看到他们一家四口挤住在一间半房子里。屋内除了三张床和放被子、衣物的柜子外,再也找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
躺在床上的付勇头发已全部脱落,长期服药的他脸有些肿,右腿经过5次大手术后,已没有一片完好的皮肤,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缝合的刀口。
付勇的小姨李杨悄声告诉记者:“为给外甥治病,姐姐一家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付勇的爸爸5年前从老家民权县一家工厂下岗后来郑州打工,在老家跟着妈妈上学的付勇被查出骨肉瘤以后,来到郑州四处求医。刚做手术,就花光了家里为数不多的积蓄,后来实在筹不来钱,家里就把民权县城的房子卖掉了。”
“没钱租房子,他们一家就借住在郑州市华山路李杨单位的一间半宿舍里。他们家现在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用的都是亲戚送的。为给孩子治病,一家人连菜都舍不得买,经常到附近市场拾菜叶。因为营养跟不上,付勇恢复得很慢。”
看着可怜的姐姐一家,李杨说着说着直掉泪。
能活到现在因为有个好妈妈
李翠竹告诉记者,由于亲戚大都是农村的,知道孩子的病情后,全部把家里的积蓄送来了。
付勇的奶奶已经70多岁,因患白内障几近失明,但为了给孙子省下救命钱,她说什么也不去做手术。
付勇的爸爸因右腿静脉曲张,已肿得和左腿粗细不一,但也不敢去医院检查,因为他知道,医生肯定会让他立即做手术。
就在李翠竹让记者看付勇的病例卡时,记者偶然发现一堆药费单里有两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整整齐齐地记着好像护士值班日志一样的东西。
付勇告诉记说者,从他有病的那天起,妈妈就把他每天的治疗情况认真地记下来,包括每天做的什么检查,用的什么药,几点几分吃的饭,药后的反应等,以便医生掌握他发病的整个过程,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厚厚的两本儿子治病子日志,让人看了震惊:一个母亲为了儿子,付出了的是了多少心血啊!。
动容:坚强男孩付勇改名战病魔
“孩子付勇特别懂事,每次看到父亲为医疗费愁得饭都吃不下饭时,付勇他就安慰爸爸:“你看我够幸运的了,恶性骨肉瘤被查出来两年了,竟然一直没有往上转移。”
“今年春节前在北京住院时,他突忽然发现他刚刚手术不久的腿上又起了肿块,我当时就决定让医院赶快给他做手术。当时离过年只有几天,就在我准备给他爸打电话时,付勇却对给我说,‘妈,我求你不要告诉爸爸、小姨,我只有这一个点小小的要求,快这过年了,给他们一说,一家人都过不好年。’就这样,没有与家人商量,我颤抖着在手术单上签下了名字,一个人哭着在手术室外等着孩子从手术室内出来的那一刻。当付勇从手术室中被护士推出来时,在全麻的状态下他竟然睁眼看了我一眼,叫了一声妈又昏迷过去。”
听着李翠竹替孩子保守的“秘密”,在一旁坐着的付勇和的李杨听了以后,禁不住掩面而泣。
采访中,记者了解了到一件事,原来付勇生病前名字叫付涵,第一次手术后,为了与病魔抗争,付涵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付勇,意为勇敢地与病魔抗争。
愿望:我长大了要好好报答社会
因为精神和孩子病情的双重打击,李翠竹说她经常有时会精神恍惚,心情也特别烦躁,付勇就反过来安慰她,让做母亲的她更是下定决定心,付出一切去救孩子。
长期的病痛,使这个15岁的孩子显得比同龄孩子成熟许多。,付勇告诉记者,在治病期间,他得到了社会上很多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是大家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他说最感谢的人是妈妈、爸爸、小姨。因为他,小姨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拿了出来支援他做手术,以至致于现在连自己自的房子都没有,只好和公公婆婆住在在一起。
“现在我最大的愿望,是自己能够得到好心人的帮助活下去,将来好好工作,孝敬亲人,回报社会。”付勇说。
听说本到报社将发动全社会爱心卖买报救助他们这些苦命的孩子,在,记者临走时,记者采访结束时,付勇坚持拄着双拐,送到了门口,目送记者走远……......。
(陈永君 吴波)
5)与脑瘤艰难赛跑的男孩
张进东,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镇人,16岁,因患脑瘤辍学在家。
记者昨日去他家时,只见他静静地躺在凌乱的木床上,茫然地望着被烟熏得乌黑的屋顶,并听着满脸皱纹、满头白发且患有精神病的母亲的絮叨和时断时续的啜泣。
在与脑瘤艰难“赛跑”的12个月里,他备受折磨。眼下,他只能躺在床上大口地喘气,度日如年。
家徒四壁,生活就像苦海
这是一个破败的家:两间坐西朝东的土坯房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饱受风雨剥蚀,墙体已大面积脱落;室内的屋顶和墙,因长期烟熏火燎而变得乌黑;地也坑坑洼洼。里屋一片漆黑,拉开15瓦的灯泡,才能看到屋子的凌乱:一大一小两张木床呈九十度角放在一起,几乎占据了屋子的2/3。两张床上堆放着破烂的衣物和被褥。骨瘦如柴的小进东就躺在那张小床上,静静地忍受着无边的黑暗。
张进东的父亲张随权说,这两间小房子还是他三叔的老房子,由于长期没人住,他就搬进来住了,一住就是十几年。在这两间土坯房东侧,还有南北两排同年代建的六间土坯房,那是父母的老房子。去年,患有精神病的妻子旧病复发,将南侧的三间房子一把火烧个精光,目前只剩下四周的墙壁和一堆废墟。
飞来横祸,进东突患脑瘤
张进东本已穷困不堪的家,在2005年又突遭横祸。
那年4月,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小进东突然出现反应迟钝、目光呆滞、四肢不灵活的症状。起初家人没在意,加上农忙,耽误了治疗。
到种麦子的时候,小进东的病开始加重,除了上述症状外,他还口渴得厉害,每天要喝大量的凉水。有时候半夜里实在渴得难受,就起床对着压水井猛喝一通。
张随权担心地问儿子怎么回事,儿子连连说:“爸,我肚子里烧得慌,心也发疼。”
张随权赶忙把他送到村里的诊所打针吃药,可不顶事,又跑到镇卫生院,医生也没查出什么病来。年底,病情越来越重的张进东被父亲送到解放军153医院。经检查,小进东患的是脑瘤,且到晚期,病毒已向全身蔓延。如果做手术,需要20多万元。
与病赛跑,活着就是奢望
为了给小进东看病,张随权卖掉了家里的所有麦子,又向亲戚邻居借了1万多元,开始给孩子治病。可是一天1200元的治疗费、医药费,让张随权难以承受。
很快,借来的钱悉数花完。在向医院求助无果后,张随权只好抹着眼泪,用平板车把儿子拉回了家。
之后,张随权开始变卖家里的东西:玉米、高粱、豆种、麦种,凡是能换钱的东西他全给卖掉了,换了钱就拉着儿子到村诊所或镇卫生院打针。
由于病变范围不断扩散,眼下,进东的食道已堵塞,连米汤都咽不下去。很多时候,小进东都用轻微的声音告诉爸爸:“爸,我好饿。”
但每次看着儿子想吃又吃不进去的样子,张随权都想大哭一场:“没钱治病,这是让孩子活受罪啊!从阴历三月初十到现在,天天靠输葡萄糖维持。”
但医生告诉张随权,如果能做手术,小进东还是有希望活下来的。
张随权的妻子患精神病已多年,每次复发,她都把自己脱得精光,在外面乱跑。但为了给儿子治病,她忍受着时常复发的精神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从没去医院看过,也从没想过去治。因为她知道,对这个破败的家来说,一个病人治病就已折腾得倾家荡产,想给两个人治病,简直是天方夜谭。
坐在儿子床头,看着儿子消瘦的脸庞,她已经没有了眼泪,只是喃喃地说:“看着孩子这样,我心里一阵一阵地疼,就跟被谁抓了我似的。”
对张随权来说,目前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儿子多活几天。由于家里有两个病人随时需要照顾,张随权不能出去打工,目前全家几乎没什么收入。
“只要当爹妈的尽到心了,好不好就只能看他的命了。”张随权平静地说。 (记者 海科/文 杨东华/图)
6)祸不单行的宋志华(23岁主标题)
“祸不单行,福不双至。”这句话在大学生宋志华家真的应验了。
他90岁的奶奶双目失明在家;;母亲5年前被外地一辆大货车撞断左腿,因无钱继续治疗,至今腿里面的钢板至今都还未取出来;嫂子几个月前在打工途中又因车祸造成骨折,目前还只能在卧床休息;。而他,一个今年7月份就要要毕业、,马上就能为家里挣钱分忧的大学生,却在一个月前被医院诊断为白血病。
4月27 昨天日,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血液科,提起因白血病住院的宋志华,医生护士们无不同情:地说“这个坚强的小伙子,实在是太不幸了!”
病魔缠上毕业学子
在第三人民医院血液科17病床,宋志华50多岁的母亲马风英陪在儿子病床前。在她的哭诉中,记者了解到:
他们家在荥阳市槐树湾村,儿子宋志华今年刚23岁,7月就要从郑州广播影视学院毕业了。就在一个月前,宋志华踌躇满志地和同学一块儿去人才市场参加招聘会。
刚到会场,身体一向很好的宋志华突然感觉头晕得站不住,浑身汗水直淌。和他一块儿的同学看他脸色煞白,赶紧把他送回学校。
在医院检查中,宋志华被确诊为白血病,必须马上住院。这个从小到大连感冒发烧都很少碰到的少年,没想到白血病这个无情的病魔,竟会在他人生充满憧憬的关键时刻缠上他。
在医院的病床上,他还在酝酿着毕业论文该怎样写。
曾经打工坚持求学
宋志华是马风英的小儿子,从小聪明好学,是村子中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方圆几里的人都知道,她虽然家穷但是有个争气的儿子。
宋志华住院后,他的同学包括小学时的同学,都从全国各地赶回来看他、鼓励他。马风英感动地说:“只知道儿子在学校学习好,每年都拿奖学金,没想到儿子在学校的人缘也这么好。”
“这孩子心地善良,特别是上大学以后,每年一万多元的学费把全家压得喘不过气来,班里像俺这种条件的也没几个,但他从未向学校申请减免费用。用他的话说,别的同学比他更困难,还是把机会留给别的同学吧!”马风英说。
就这样,宋志华没有把他家的困难情况告诉老师和同学,只是悄悄地利用周末和假期,打工挣钱为自己挣生活费。
大三快开学时,家里因为一连串不幸,实在拿不出学费了,想让他先休学一年。宋志华含着眼泪对父母说:“再有一年我就可以毕业挣钱替家里还债了,我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也好找工作,咱再借借吧!”
就这样,父母借遍全村,宋志华又回到了校园。
病床上还想着挣钱还债
因为病痛的折磨,病床上的宋志华头发大量脱落,干裂的嘴唇血迹斑斑。宋志华说他以前对白血病一点儿也不了解,自从被确诊以后,他想得最多的,是自己看病的钱不知道在哪儿。因为这笔钱对他们家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每天光医药费都上千元,这还没有到病情稳定做骨髓移植的时间。
“只要病好点儿我就去找工作。家里欠这么多外债,特别是我上大学的钱,都是家里东挪西借凑的,本想着终于毕业能挣钱还债了,还不知道这一耽误要到啥时间了!”宋志华躺在病床上,微闭着双眼像在自言自语,泪水一串串地滚落,打湿了一大片掉满头发的枕头。
从没见过这么坚强的小伙子
“学校知道孩子的病后,曾发动全校师生为他捐了1万多元。家里把粮食全部卖掉,凑了2700元钱,民政部门听了俺家的情况后,也救济了300元钱。这些钱眼看着快花光了,俺不知道还能撑几天?”马风英看着寄托着全部希望的小儿子被病魔折磨得话都说不成的痛苦模样,想着几十万元的治疗费还不知道在何处,这个农村妇女禁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血液科赵晓武主任说:“我治了这么多白血病人,还从没有见过这么坚强的小伙子,做化疗时他硬是咬着牙一声不出,嘴唇都咬出血了。了解到他们家一连串的不幸后,医院也非常同情,治疗用药中都挑最便宜的给他用,能让他们省一分就省一分,但就这也差很远呀!”
(倡议书) 献份爱心 救救孩子
河南商报百万义卖行动倡议书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走了,真害怕我的孩子有一天也会离开我……”这是一位白血病患儿的母亲无助呻吟。
几个月前,绿城人曾联起手来,共同挽救了被父母遗弃的白血病患儿小黄冠的生命。但医院的病床上,却还躺着更多奄奄一息的“小黄冠们”等待救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凝结着一个母亲、一个家庭的希望。
为了挽救这些稚嫩的生命,郑州市青少年大病救助基金于2005年11月27日正式启动。基金刚一建立,就有50多名求助者申请救助。但是,专项救助基金目前一共才收到社会各届捐款6.3万元,这些钱对于这么多等待救助者而言,无疑于杯水车薪。在首批发放2.35万元以后,现在专项救助基金仅剩3万多元,而现在还有30多人等待救助,每个人都需要巨额的治疗费……
凝聚每份爱,点燃颗颗心。河南商报本着媒体人最基准的责任感,与郑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郑州市红十字会,联合开展河南商报百万义卖暨“献份爱心,救救孩子”大行动。
本报将通过郑州市红十字会,征集10名最困难的患病青少年作为救助对象。本周六、周日两天,本报的编辑、记者将和省会的万名大中专学生,将一起走上街头义卖报纸。今后的每个周六、日,在郑州街头,都将有万名大中专学生、青年志愿者、老红军、社工服务站人员义卖、义订河南商报,汇聚多方爱心,救助哪些可怜的孩子和苦难的家庭。
为了患病孩子的笑脸,请加入到我们的队伍来。如果您没有时间或精力,那么当您路过街头,看到为救助患儿义卖报纸的志愿者时,请掏出自己的零钱,大家一起挽起手,救救孩子!
联系电话:0371-65582369
河南商报商网网址:www.5s5w.com
捐款账户和账号
开户行:建行桐南支行
账号:41001523024050001554
账户:郑州市红十字会接受捐赠(转赠)
郑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郑州市红十字会
河南商报社
2006年5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