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东出成都,沿成南高速公路驰行59公里,汽车开上了一条乡村公路。深丘地带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起伏的山峦、黛绿色的柏树林从车窗外划过;山沟里是星罗棋布的稻田和竹林、果树掩映的农舍,偶尔有农民骑着摩托从我们身边经过。 在距离成都七八十公里的地方,一片湿漉漉的土地在5月11日的一场霏霏细雨中等待着阳光。
汽车开进金堂县转龙镇大桥村地界,景色渐渐有些改变。山坡上,一丛丛翠绿的桑树格外显眼。桑树还很矮小,看得出是在不久前栽下的,但胖乎乎的桑叶煞是惹人喜爱。老乡说,这是去年冬天刚刚嫁接过的良种桑。桑叶阔大、肥厚、鲜嫩,在细雨和微风中摇曳着,看上去有种抑制不住的生机。
转变
“金堂县转龙镇大桥蚕桑专业生产合作社”。一块长长的吊牌出现在我们眼前。一座整洁的四合大院,既是大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办公处,也是合作社的总部。
“大桥村已经实现了村企合一,他就是合作社的总经理卿上荣,他还是去年才选上的村委会主任。”转龙镇党委书记叶家祝拉着一位中年汉子介绍给我们。
“合作社是去年8月23日挂牌成立的。股东分为3个部分:一是全村2300多亩耕地的经营权折价入股,2223个村民变成股东;二是成都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堂县龙腾茧丝绸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出资30万元,是第一大股东;三是4位分别出资2000元的自然人股东。合作社已通过工商注册,是一个独立的法人经营实体。”
说起合作社,叶家祝如数家珍。“农户通过入股流转集中起来的2300多亩耕地就是合作社的生产资料了。目前水田仍由农户自行耕种,解决大家吃粮的问题,但这部分耕地折算的股份仍享有合作社的分红权。1850亩旱地全部发展蚕桑产业,栽桑养蚕。合作社直接经营450亩,其余的由合作社转包给大户经营。通过广播、报纸宣传,本镇的、外县的一批经营大户很快就背着钱来投资了。到去年年底,全部土地都转包出去了。承包20亩以上的就有27户,最多的一户215亩。我算了一下,大户们投入的蚕桑产业建设资金大概有200万。”
“这么多钱砸在土地上还不变个样?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新栽的桑园就有1300多亩,全是密植的良桑,当年栽植当年见效。去年全村养蚕才500多张,今年至少1500张,一下子就翻两番!茧子根本就不愁销路,龙腾公司签下了购销合同,制定了高于零散蚕农的最低保护价,有多少收购多少。”
“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土地转包费全部发给农户,每个人纯收入不少于300元。给合作社和大户打工,一个劳动力一年可以挣1500到2000元。年底合作社还要分红。这些钱都是增加的收入,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大户们栽桑养蚕的规模大,用工增多,村子里的劳动力根本不够用,还要到外村去请人,所以工价也涨了,从去年的每天15元涨到了20元,个别大户已经开价每天30元招工了。”
“其实,大桥村村民的身份已经变了。变成了合作社的股东、蚕桑产业的工人。”
变了。自从有了合作社,山沟里的大桥村也变得有魅力了:邻近的红豆村、神仙桥村的部分村民也提出了加入大桥蚕桑合作社的要求。
激情
转龙镇:打造四川蚕桑第一镇
对话人:金堂县转龙镇党委书记叶家祝
2003年3月,叶家祝调任转龙镇党委书记。这是一个远离县城、远离成都、与中江县接壤的偏远农业小镇,资源极度匮乏,要像其他条件好的地区依托招商引资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几乎无望。惟一有一定基础的是栽桑养蚕,全镇蚕茧产量占到全县的一半,但一年也不过千把万的销售规模。“必须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扩大蚕桑生产规模,把蚕桑业发展成转龙镇的支柱产业。”怀着干一番事业激情的叶家祝和党委、政府“一班人”立足镇情,雄心勃勃地制定了“打造四川蚕桑第一镇”的宏伟目标。然而,农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的资金瓶颈却让他们面临巨大的考验……
不搞土地规模经营就没有出路
成都商报:你们这里一直有栽桑养蚕的传统,只要加大工作力度,为蚕农服好务,转龙镇要依托蚕桑业快速发展起来好像并不难,但为什么以前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叶家祝:我们党委、政府全力以赴抓蚕桑发展,想了很多办法,干部分片蹲点,动员、劝说农户多栽桑、多养蚕,甚至在镇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挤出钱来奖励养5张蚕以上的大户,但增长还是非常缓慢。后来我们发现,一家一户的传统养蚕模式,农民只当作副业来搞,只能治穷,不能致富。政府把蚕桑发展作为主导产业,农民却当作副业,两者不搭调,所以规模上不去,质量和效益也上不去。
成都商报:面对这个情况,镇里如何应对?
叶家祝:一家一户不行,得把土地流转出来,组建股份制经济实体,进行公司化运作。不搞土地规模经营、不改变农业经营的机制就没有出路,这是我们抓蚕桑后从实践中总结出的。当初就是根据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在我们这样的边远山区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部署,我们决定首先在大桥村试点,引入现代农业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在农民自愿、有偿、合法的基础上,公司以现金入股、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在大桥村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社,实行“村企合一”,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成都商报:想没想过像郫县那样发展工业园区,推动农民向城镇转移?
叶家祝:想过啊!但转龙镇太偏远了,暂时还不具备城市化的条件,按照市里的要求,我们只能因地制宜,首先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工程,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先把农民整富了再说。
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成都商报:健全完善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机制,很多地方都在搞,做起来有难度吧?
叶家祝:难啊!首先是钱,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钱,到哪去找钱?其次是市场,没有稳定的市场作为依托,发展的风险非常大。这些问题,政府要主动替农民想办法。
成都商报:你们想到了什么办法呢?
叶家祝:我们镇政府没钱启动这个项目,只有依托龙头企业,依靠社会化的多元投资,这也是市上说的,你晓得噻。金堂县有一家龙腾茧丝绸公司,他们有生产、加工能力,有销售渠道,他们既有市场,又有钱。我们党委、政府出面,促成了合作。
成都商报:有钱、有市场,那问题就算解决了。
叶家祝:哪里哟。一开始农民根本不理解。承包土地20多年了,那是他们的饭碗得嘛,一夜之间,你要让他们拿出来,这些人连股东、股权、分红这些东西都不懂,也信不过。按市上的要求,我们还必须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得不到农民的支持还不能强行推进。大桥村620户,镇里、村里的干部挨家挨户到农民家里座谈、商量,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两个月后终于有60多户愿意参加合作社。有了第一批股东,我们就先干起来了噻。又过了两个月,其他农户看到人家先走一步的尝到甜头,这才都愿意干了。所以,到去年8月23日,大桥合作社才组建起来。
龙腾公司:中国丝绸业不能没龙腾
对话人:金堂县龙腾茧丝绸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龙崇志
2002年,是当年50岁的龙崇志从金堂县正局级干部岗位提前退休、自主创业的第三年。他的事业发展很快,涉足建筑、房地产、水电、线缆和印刷等多个行业。县茧丝绸公司面临改制,有关领导希望他能够接手。曾担任过县乡镇企业局局长、茧丝绸公司经理的他,对茧丝绸行业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接下了这个濒临倒闭的企业,重组为金堂县龙腾茧丝绸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金堂县是传统的茧丝绸大县,不能让这个产业在金堂消失。中国茧丝绸行业不能没有金堂,不能没有龙腾公司。”然而,龙崇志这一次却没有进入其他行业那么幸运,第一年,茧丝绸公司给他的回报就是100多万元的亏损。
龙头企业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成都商报:金堂蚕桑产业基础较好,龙腾公司也牢牢地掌握了金堂全县的茧源,为什么公司的年销售规模还是增长缓慢?
龙崇志:主要是蚕茧增长速度不快。为扩大农民蚕茧生产规模,我们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办法,每年投入100多万元,改进养蚕技术、扶持蚕农发展,已经把每张蚕的单产从18公斤提高到了35公斤,但农民养蚕规模太小,所以增长规模还是有限,这也影响了公司的效益。所以我们非常愿意培育大规模的蚕桑基地。
成都商报:你们在大桥合作社投资30万元就成了第一大股东,这好像不太公平。
龙崇志:我们没有打算从大桥合作社直接赚一分钱,我们和大桥村签了合同,今后龙腾公司在合作社的分红全部交给村委会作为他们的集体经济收入,促进集体经济发展。我们需要的是规模大、质量好、产量高的蚕茧基地,我们通过加工出口赚钱。这是我们投资组建蚕桑合作社的直接动力。
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经营企业化
成都商报:丝绸产业的世界分工给中国带来了机遇,国内又开始出现“东桑西移”,给西部地区丝绸产业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龙崇志:整个丝绸产业都出现从国际向国内、从东部向西部转移的态势,抓住这个机遇的关键是打通产业链。龙腾公司已经获得自营进出口权,有织绸厂、缫丝厂,现在又参与了蚕桑产业合作社的经营,可以说完全打通了一个现代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应该具备的全部产业链条:出口企业是我们的“销售科”,丝绸公司是“供应科”,丝厂、绸厂是“第二车间”,合作社就成了这个链条上的“第一车间”。下一步我还要做印染、丝绸服装、蜀锦蜀绣,把产业链再延长。实际上转龙镇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在原材料生产上实行公司化运作也给我们带来了加快发展的机遇。
成都商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参与组建合作社,既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壮大自身,你们闯出了一条农业发展产业化、产业经营企业化的路子。
龙崇志:蚕桑合作社还没有固定的发展模式,我们也是在探索中,如果效果好,大桥合作社还可以吸纳周边村组的农户入股。同时,我们还会和金堂县其他具备条件的镇、村合作,组建新的蚕桑合作社。蚕桑合作社是企业,搞企业要赚钱才能持久。大桥合作社预计今年就能实现10万元利润,以后会更多,所以它肯定是有生命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