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讯 (记者 史永庆实习生赵文丹)记者昨天从经开区鸳鸯街道获悉,该街道将出资千万元异地租地造农场,让该区的失地农民“以农就业”,这一解决农转非就业的新方式在我市属首创。
200“农转非”租地务农
39岁的王启国原来是鸳鸯庙沟村一社农民,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他家的土地被征用了。
“没有土地,我能干什么呢?”王启国想到用拆迁补贴做点生意,但他对此一窍不通,打工也不是很愿意。最后,王启国想到了干老本行———务农。他在渝北区悦来镇合九村16社租下86亩地,开始建设自己梦想的生态农场。
像王启国这样通过异地租地“以农就业”的农转非居民,在鸳鸯街道有30多户200多人。这些农转非居民愿意异地租地重新务农,是因为该镇在我市率先推出了一个“以农就业”激励机制:该街道的农转非在异地租地1—5亩(含5亩)发展种、养、加工等农业产业,每年一次性奖励500元,连续奖励3年;租地5亩以上,每年一次性奖励1000元,连续3年。
政府投巨资造农场
“农转非居民通过这种方式就业当然好,但形不成规模。”昨天,鸳鸯街道书记胡定民表示,街道准备出资千万在渝北隆兴镇租地1000亩至3000亩,为该镇愿意继续务农的农转非居民造农场。
胡定民的计划是,政府在外租地后,投资500万左右为农场修建水电、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并成立党支部,以解决入场农转非的后顾之忧。同时,为激励农转非“以农就业”,只要该街道的农转非居民愿意进入农场,将免半年租金。在场地修建生活生产用管理房,每户不仅将获得3000元补贴,政府还出面解决手续问题。
“届时,农场内都是曾经的邻居、朋友,生活在一起自然和谐。”胡定民说。
来源: 华龙网 2006-05-18 0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