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知青们向知青墓鞠躬默哀
10.17绝唱
一个幸存者的回忆
知青们告诉记者,当年的6名幸存者中,有一个本来这次也要回来的,但临时突然有事走不开,就没能回来。关于当年那场灾难,其实这几位幸存者才是最清楚的。为了让记者了解更多当年的情况,知青们给记者提供了一个博客网址,上面有其中一位幸存者何启珍关于整个事件的回忆录。
当时情形 风急雨猛河水暴涨
在何启珍的这篇回忆录里,记者了解到了更多当时的情况。1970年10月16日,正好是星期天休息日,养猪连不少人都回老连队探望朋友。受13号台风影响,下午已开始刮风下雨。老连队好些人都劝她们留下来不要回养猪连,可是她们想到的是纪律和责任,全都在下午赶回了养猪连,并投入到抗风工作中。当时从上到下的注意力都在防风上,根本没意识到水患。
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除了两名值班的姑娘外,其余的人伴着风声雨声疲劳地入睡了。17日凌晨3点左右,住在第三栋茅屋的姑娘们发现土墙塌了一块,成一大洞,风雨从洞口呼呼地灌进来。姑娘们于是走出来欲往住在第一栋茅屋的领导报告,这时才发现平时不起眼的小河沟,现在已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大河,眼看河水就要漫上来了。当连长、指导员知道这一情况后,决定马上转移。
无处转移
28人被困洪水之中
姑娘们当即简单地收拾行装。全连30人,除了卫生员去了团部,一名队员探家外,其余28人很快集中到了第一栋茅屋前。向哪里转移?当时大家是很盲目的。首先是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与危险性,其次是没有很好地分析当时的情况与地形。去团部要淌过河,而平日可爱的小河现已变成了面目狰狞的大河,过不去。往西是山,但到山还有一片开阔地,此地还没开垦,杂草丛生,地形不熟,加上当时是晚上,更是难以穿越。往北同样是一片未开垦的开阔地。因此,当时其实已是无路可走,最好的办法是上茅屋顶,也许可以逃过一劫。但当时谁也没想到。
可能是习惯使然,大家自然地向着团部方向走去。到团部要经过小河,大家顺利淌过一个已灌满水的洼地后,来到了一片地势稍高暂时还未被水淹的地方,但再往前已是一片汪洋。往南走已不可能,往西上山行吗?但往西又要淌过洼地,此时洼地的水更深,水流更急。连长从洼地的a点处试探着下水,结果一下子就被冲走了,大家惊叫着连长的名字,连长奋力拼搏,好不容易从b点处爬了上来,大家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返回去上屋顶吧,同样已是不可能了,28人就这样被四周的洪水围困在了原地。
激流之中
高声朗读毛主席语录“不怕牺牲排除万难”
风挟着雨疯狂地肆虐着,无情地抽打在他们身上。河水没过了他们的脚跟、没过了膝盖、没过了大腿,还在不断地上涨、上涨、上涨。28人在黑暗中手挽着手紧紧地靠在一起,连长、指导员和广州知青都自觉地站到最外层,守护着这个集体。有个年龄较小的潮汕姑娘哭了,旁边的姑娘便搂着她,安慰她,给她以温暖。大家互相鼓励着,共持一个信念:坚持、坚持、再坚持,只要坚持到天亮就是胜利,并高声朗读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其中一个幸存的广州知青黄珊健带头,大家唱起了国际歌,悲壮的国际歌声随着风声雨声在夜空中回荡,歌声表达了他们不畏惧、不退缩,誓与洪水作斗争的决心。
然而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可违抗的,纵使养猪连全体指战员有天大的决心和无畏的勇气,也没能逃脱洪水的灭顶之灾。洪水迅速升到了胸前,最后,一股激流冲散了这个坚守到最后的英雄集体。1970年10月17日凌晨,悲壮的国际歌声成为了广州生产建设兵团六师二团养猪连最后的绝唱。
遇难知青
只找到21具尸体,5名知青还手拉着手
知青们介绍说,事发后的一个星期内,全团停工,团部组织专门队伍寻找遇难者,也有不少人自动加入。当时天气较冷,搜寻者往往要喝一口酒,再潜入水中寻找。大部分遇难者被沙土所掩埋,一些露出手,一些露出头发。
其中的遇难知青李力、李小玲、梁愉辛以及另两位潮汕青年,她们五人是在同一地方找到的,并且还手拉着手。游泳健儿张惠,是在下流很远的三连找到的,她依然保持着奋力拼搏的姿势,可惜仍没能逃过厄运。而连长李灶,自始至终都未能找到他的尸体,因此他的墓穴是一个空穴。22个遇难者,最后只找到了21具尸体。
知青们回忆说,当时遇难者的尸体用棺木装起来,安放在离团部医院不远处的向阳坡上。二十二座坟墓分成两排,整齐地排列着。墓碑朝着东南方向的一条大路,这正是当年他们从广州来到这山沟的必经之路。在这以后的几年里,就在这向阳坡上,她们目送着一批批的知青从此路返回了城市,然而她们自己却永远留在了海南,再也没能回去与亲人相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