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徐敏)上海交大昨天召开的科技大会透出信息:未来5年,将争取在船舶与海洋、系统生物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字技术、先进制造与装备等优势学科领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学校为此推出一系列科研新政策,包括科研论文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调整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构建“智囊团”承接更多科研大项目等。
科研评价:向“质”倾斜
上海交大将调整对科研人员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的奖励政策,从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提高对高水平论文(即在高影响因子刊物发表和高引用率)的奖励力度,重奖国家级大成果。
交大副校长林忠钦指出, 1997年交大科研人员论文被 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仅100多篇,去年达到2000多篇。论文成果数量快速提升,转向重质量的条件已具备。今后学校将分理科、工科、生命学科等进行论文奖励,使奖励政策更合理。
项目经费:用在“刀刃”上
针对“我申请到的科研经费,爱怎么花就怎么花”现象,交大强调,“强化科研经费属国有资产观念”,严格执行国家科技部就“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提出的一系列“严禁”规定。
学校鼓励将科研经费用于校科研装备能力建设,逐步推行科研全成本核算制;对不同学科、不同种类的科研经费实行分类管理;对基础研究、国防项目和科技大平台的重大项目实行倾斜政策。
“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完成”,也是高校科研存在的弊病。交大将成立科研项目管理中心,加强项目过程管理;成立学术道德委员会,实施教授科研信誉档案制度,加强科研职业道德建设,健全监督和约束机制。
建“智囊团”瞄准大项目
高校科研工作偏“散”是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教授们各自在外接项目,缺少大团队和集中组织能力。重点高校由于教授“单打独斗”能力强,这方面缺陷更加明显。
上海交大将组建学校层面甚至跨校的科研大团队,组成“集团军”承接国家大项目。学校聘请校内100多位院士、教授及学校部分老领导,组成科技工作专家组,规划学校科技发展方向,对那些科研大项目、学科交叉项目、跨学院项目的承接进行策划和论证。这个“智囊团”还将及时整合各类科研信息,关注能源发展、世博会、崇明生态岛建设等重大事项,组织科研力量迅速“对接”。
交大规划,2010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量将翻一番,争取百万元以上的大项目经费占三分之二以上;在人才团队、基础研究、科研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国际合作等方面做出更大成绩;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国家队”成员,在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中发挥骨干作用。
链接上海交大未来 5年将实施的 4项计划:
基地建设计划:主要支持、依托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展开前沿性基础研究,支持现有科技创新基地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新的国家级基地的筹建。
学科交叉计划:选定若干主题,重点支持围绕数字医疗、微纳制造、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与医药、重大装备等领域进行合作交叉的科学研究。
蓝色专项计划:支持航空、航天和海洋工程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产学研专项计划:重点支持技术含量高、社会需求大、市场前景好、贴近企业的成果产业化,支持专利技术孵化与转化,推进专利实施和转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