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坚强的聋哑人作家赵林祥。
文/图记者李建宁
农民聋哑人作家赵林祥,26岁时被评为宝鸡市十大杰出青年,27岁被国家人事部、民政部、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作为中国惟一聋人村民组长、省作协惟一聋人会员,他白天在建筑工地推灰拉沙,晚上伏案工棚床头创作。三载风雨,苦熬不歇,终在日前完成一部讴歌残疾人事业的长篇小说《理事长》。
2006年5月16日中午,42岁的赵林祥提着一个装得胀鼓鼓的塑料包,从岐山县农村乘车来到报社。同行的一位退休老报人说,他是农村的一位聋哑人,也是晚报多年的读者和作者。他在非常艰难的生活环境中,刚创作完成一部反映残疾人事业的文学作品,精神很感人。
自学自尊的人
由于无法交流,采访只能在“笔谈”中进行。记者:你今天到西安打算做什么?
赵林祥:我昨天还在建筑工地打工。想到17日是世界残助日。全国残疾人有6300多万,其中聋哑人有2600万人,而从事残疾人事业的人有3万多人,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可是一直没有文学家去关注,去反映,更没有影视剧来表现。这是个遗憾。
我用了3年时间,刚完成一部反映残疾人事业的长篇小说《理事长》。我想填补这个空白。我也是省残联连续多届的代表,对这方面情况比较熟悉,有许多故事我知道。
我是岐山县农民,农闲时到建筑工地打工,为人推灰拉沙干杂活,每天能挣10多块钱。晚上我就在工棚里写作。
记者:作品反映什么?
赵林祥:这部26万字的长篇小说,是以一个县级残联理事长的工作、生活、爱情为主线,全面概括了中国残联成立十年间,基层残疾人工作者对残疾人事业的奉献和艰辛之路,讴歌了他们献身人道主义事业的高尚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项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事业的无限光荣,向社会详尽展示了残疾人工作者这个特殊群体的精神境界,同时倾诉了残疾人渴望平等参与社会的强烈愿望。
记者:刚看到你带来的《延河》等刊物上发表的作品和一些获奖证书,你很喜欢文学,也很有成绩。作为在农村生活又与外界有所隔膜的聋哑人,从事写作一定非常艰辛。
赵林祥(憨厚地笑着):我是两岁丧父的。10岁时因药物原因导致失聪。成了又聋又不能说清话的人后,我刚读到小学三年级就无法再上学,心里非常痛苦。有天母亲对我说,天生一个人,有时就要遭罪。但既然活下来了,就要好好活。后来随着慢慢长大,我不想这样混一辈子,开始了艰辛的自学。这时一直在农村参加劳动,当了20多年村团支部书记和5年会计。我知道,要人敬你,首先得自尊。作为残疾人,常被人歧视。所以,我想我自己只有在出色的学习和劳动中,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后来我自学拿到了大专文凭。
写作是我少年的梦想。双耳失聪后,我无法知道外界的信息,也无法与人正常交流,肚子里有许多话无法表达,我就开始用笔在日记中宣泄。后来就痴迷地爱上了文学,到现在坚持近30年,已在全国报刊发表散文、小说150多篇,先后有15次获奖,家里的证书有一尺多厚呢。我觉得人应该有点追求,这样活得才有意思。我们残疾人也一样。如果失去了对文学的追求和爱好,我活着就没有意义了。
苦中求乐的事
记者:农村条件很差,你怎么去坚持写作?
赵林祥:我家的经济条件很不好。初学写作那阵,就在家里的柴房角落支条板凳当书桌,学习和写作。家里用不起电,就用煤油灯照着写,这样坚持了十多年。我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母亲不识字。有一年闹春荒,家里没有了盐,母亲背着我把我的书和写的稿子当破烂换成了食盐。我回家知道情况后,追了20多里地,才把收破烂的人找到。但我身上没有钱退人家,他不给我书稿,无奈我只好把自己的衣服脱下同他顶换,又叫了两声“爷爷”,那人心肠软了,终于把一麻袋书稿退给了我。
刚开始我主要写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由于我无法听和说,采访就是这样用笔问。但写的稿子要审核,还要骑上车子赶到县城发稿。由于没有听力,不受外界干扰,所以常常骑着车子又开始不由自主的构思起来。这一走神,在路上先后出了五次车祸。有次被一辆卡车挂倒在路边的深沟里,左脸颊被毁容,在医院修补时,村上人来看我,劝我别再这样玩命写了,那天我也当着亲人的面,把钢笔折断发誓不再写东西,但出院后,我又忍不住拿起了笔。我如果不写东西,一肚子的想法又表达不出来,我还活什么劲呢?后来,看到我写的作品不断出现在报刊上,所描绘的生活被社会认可了,我很满足,觉得这样的生活才充实。也感觉自己和正常人一样了。现在我是陕西省作协的正式会员(惟一的聋人会员),还是宝鸡市作协理事,又是宝鸡市残联主席委员会委员。
我想,每个人都一样,不管你遭遇什么不幸,也不论你身处什么样的恶劣环境,生活如何艰难,只要你有一颗坚强的心,不要抱怨什么不幸和苦难,而积极去为这个社会,尽力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你就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活得有意义的人。
记者:看你的话,听你的故事,让我很感动。
不愿被人救济
记者:看到国家人事部、民政部、中国残联给你颁发的这个全国自强模范证书,这是否有特殊的照顾和待遇?
赵林祥(笑):1990年我当选宝鸡市十大杰出青年后,第二年就被推荐到全国,授予了这个称号,这是国家对残疾人的关怀和鼓励。在北京领奖时,受到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接见,并鼓励我们残疾人要自强不息,勇敢面对生活困难,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按当时要求,全国自强模范要在本地安排工作,陕西当年有5个人,就我一个现在还是农民。
我觉得我除了无法听、无法正常说话外,我还能动、能看、能想,所以我不愿做一个靠政府救济过日子的人。这些年,我没有向上级提过任何要求,要过任何救济,尽管很累,但我一直这样坚持苦撑着。其实我家的情况并不好,全家5口人,母亲80多岁了,妻子也是残疾人,下肢残,无劳动能力,两个孩子很聪明,都在上学。因此全家主要靠我一人劳动维持,我种了8亩坡地,农闲就到建筑工地打短工,挣钱供孩子读书,部分用来买稿纸和寄信发稿。顺便告诉你,我的孩子读书很用功呢,学习的奖状有一大堆,这是我最高兴的事了。
最大愿望是作品出版
记者:你这部作品未来的命运会怎么样?
赵林祥:书稿刚写完,明天会怎么样,我无法预料。但是我知道,我是蘸着自己的心血,用自己的艰难体验去创作的。我希望能被关心残疾人事业的同志所关注。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这部书稿能尽快出版,为促进全国残疾人的文化事业,献上一份最真诚的心意。当然,上午从家坐车来西安时,我就想,现在出书很难,有谁会对写残疾人的作品感兴趣?在西安先见了一位出版社的同志,他说,要出书估计至少需要花费两三万元,我一听就愣了,几万元对我可是个天文数字啊!后来有人建议我找全国残联。现在我正准备和有关方面联系。残疾人事业和残疾人,全国没有人写,也没有关注,我认为这应该改变。现在,我的生活虽然艰辛,但我不想要什么救助,我只想把写残疾人的作品出版。另外,这些年,我一直利用农闲在建筑工地打工,了解了不少民工生活,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很熟悉。所以我正在构思,打算创作一部反映城市民工的长篇小说《农民工》。
记者:好事多磨,但愿你的作品能早日问世!赵林祥憨厚地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