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市政协委员视察公园保护和建设情况王汝满摄.
编者按
2008年,北京将举办一次最成功、最出色的奥运盛会,为此在中央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政府投入1800亿巨资重点建设140多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其中城市公园建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此市政协委员们给予了热切关注,针对现状中令人忧虑的问题,纷纷以提案等多种方式建言献策,期盼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呈现新貌。
在北京,很多公园既是市民休憩娱乐的场地,也是历史文物的所在地。长期以来,政府十分重视对大公园的建设,如颐和园、植物园、动物园、圆明园遗址等都不断修整建设。但是,中小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却不理想,作为政协委员,屡屡接到群众反映后,实地考察了城区内大部分中小公园,对其某些方面的现状甚感忧虑。
商业气氛岂能笼罩绿色公园
地处东城的东单公园,在过去深受各方重视,东门建设得比较气派,上方有郭沫若的亲笔题字。而今天,它的北门房被“中脉科技公司”占领,南门房被“慎明眼镜”盘踞;园门无人看管,小广告频现;公园东南角几千平方米的地方被围栏围住,里面堆满杂物,还有人在卖瓷器、根雕等;北部山上有一座茶楼,但管理甚差、卫生不好,绝非品茶之地。
青年湖公园,本是北京市首批“黄土不露天”的达标公园之一,其大门西边如今却被“众城集团”占去一角;双秀公园中心出现了“星光地带文化艺术公司”,东南方向还有“明道草堂中医门诊部”;人定湖公园里最大的建筑是“园林管理服务公司”;柳荫公园东部被两座新建的大楼蚕食;多数小公园门口内外商贩云集……一个个极具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感的绿色公园,被浓浓的商业气氛骚搅得灰蒙蒙。
多数中小公园都始自新中国初期,人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把身边的臭水沟、砖窑场、垃圾山、荒芜地改造而成,仅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看,也不能再侵蚀它们的公园本色。在这方面,政府应尽快下决心刹住商业入侵之风,采取举措制止对中小公园的蚕食,敦促非直接服务游人的经营部门一律迁出,零商散摊更不应畅通入内。
保护和建设“绝非等闲小事”
应该指出,中小公园的保护和建设绝非等闲小事,既是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不可小视的一部分,又与绿色奥运、人文奥运息息相关,意义十分重大。
其一,小公园投资少、见效快,几百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就能使一个小公园焕然新貌;其二,小公园各具特色,可以据其特点,办得有声有色;其三,小公园就在市井之中、市民身边,最能使人民群众感到城市建设的变化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注;其四,小公园门票低廉,能够成为市民群众经常出入的健身场所。
公园具有传导自然关怀和文化情感的独特使命,处在如画的自然风景之中,可使人不经意间被感染崇尚自然的品格,激励着关注历史、向往未来和对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追求。现在北京蕴藏着得天独厚的公园资源,却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必须依法保护”。而且对公园的保护和建设不能只是短期行为,必须建立一种长期有效的机制。
缺少特色很难再有吸引力
如果和郊区景点相比,城区内的中小公园在自然风景和周边环境等方面无疑处于劣势。如果再缺少自身特色,就很难再有吸引力。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和基础,进行主题化设计,办出个性化特色来。
例如,陶然亭公园进一步突出“中国四大名亭”的地位;龙潭湖一定借势于北京游乐园的水幕电影和“亚洲第一摩天大轮”的风光;人定湖公园可充分体现欧洲风格,真正建出一个小小伊甸园;双秀公园可着意于日本庭院式……
而像东单公园这类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的公园,建设时可否参照国内外一些公园的做法,创建出“名人苑”,在园中建多座中国及世界名人雕塑,旁边立一个石碑铭刻简要的说明文字。这样不必改变公园的基本格局,可出现另外一种新景象:柳荫旁、花丛中、山脚下,出现了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牛顿、伽利略、托尔斯泰、祖冲之、鲁迅……一座座雕像讲述着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传导功能,使人在不经意中感受了崇尚历史、尊重科学的精神,激励对知识、对未来的追求。
感慨杭州西湖“全开放”式管理
谈到公园现状与发展,很多人都非常感慨杭州西湖公园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颇大的一座城市公园,环湖40多公里,园内有上百个景点,竟然全部开放,且井井有条、干干净净。那么,北京城里也有许多类似西湖这样依势而就的中小公园,规模不及西湖的百分之几,为什么不可以全开放而管理好呢!
公园的“全开放”,也是一个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令人高兴的是,今年四月份召开的“五一”黄金周旅游工作会议上,副市长张茅发出了“市内非世界文化遗产类的一般公园、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的信息。据了解,北京对部分公园和博物馆实行免费制,已被相关部门提上议事日程,不久一批免费开放的公园名单即将出炉。
公园理应是公众享受清静与安闲的地方。不论收费也好,免票也罢,都不能改变其为公众服务的根本属性,这是公园建设和保护应把握好的基本底线。(作者陈济民为北京市政协经济界委员)
公园的出现与变迁
公园出现于18-19世纪已经开始工业化的欧洲,后来传到美国。
19世纪50年代的纽约随着工业化急剧发展,公共绿地被压缩,于是由议会通过了《公园法》,并建筑了纽约中央公园,随后这个公园成为市民休憩、娱乐与公共活动的场所。
19世纪末公园概念被传入中国,先被翻译为“公家花园”或“公花园”。1907年“公园”一词出现并逐渐成为专用名词,意味着“公众所有,大家皆可享用”。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公园在清末民初开始出现,主要有三类:一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开放为公园,如北京中央公园、北海公园、京兆公园、颐和园等;二为新政权建设的公园,如1918年孙中山在广州倡导的第一公园;三为殖民地公园,如挂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的公花园就于1868年建成,还有虹口公园、法国公园等。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公园为人民所有,大家都可愉悦其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