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尼在发展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支撑了印尼庞大的减贫计划。贫困人口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70%,下降到1993年的17.4%。近年来,印尼农业逐步恢复。 2000—2003年的农业增长率年均1.83%,高于金融危机期间的0.88%,甚至高于1983—1997年间的1.57%。2000—2004年农业出口顺差22亿美元。据调查显示,西爪哇地区农民家庭的年平均收入已从1999年的206万印尼盾(8818.34印尼盾相当于1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475万印尼盾。南苏拉威西地区的农民家庭年收入则从182万印尼盾增长至395万印尼盾。
田间学校出能手
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印尼政府率先开展“农民田间学校”项目试点,引发了热烈的反响。10年间,印尼开办了近4万所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了100万印尼农民,并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农民培训项目之一。
田间学校没有教材,农民成为学习的主体。农业技术员和农民一起去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互动式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把农民培训成种地的专家。农民田间学校最初的目的是指导农民掌握必要的农业知识,学会控制虫害。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学习内容更加广泛。在此基础上,印尼开展了“农民技术员”活动。从田间学校毕业的学员经过再培训,成为辅导其他农民的技术员。目前,印尼国内的田间学校有一半是由这些农民技术员承担的。农民们还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团体,定期召开讨论会,交流农业成果,探讨农业发展方向,甚至有不少农业技术员转而从政,被当选为村长。
通过农民培训,“虫害综合治理计划”发展为“社区虫害综合治理计划”,促成同一社区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指导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福利、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远离腐败透关怀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联合国机构与各国专家对印尼农业进行会诊,在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农业方面提出了建议。2005年初,印尼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制定了《2005—2009年农业发展计划》,把加强粮食安全、提高农民福利、减少贫困人口等作为今后5年的主要工作。作为印尼政府2000年开始的25年长远规划的组成部分,印尼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竞争力的、公平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系统,实现粮食安全和社区福利。在印尼政府列出的2006年七项主要工作中,振兴农业在消除贫苦、创造就业和投资之后,排第三位。
印尼农业发展计划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农业部秘书处制定,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席的国务部长令形式颁布。由于印尼实行地方自治,地方一级则由地方政府在发展计划委员会的分支机构配合下,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农业发展计划将农业政策的精神定义为“清洁”和“关怀”。“清洁”的意思是在一个干净的政府框架下,让农业发展远离腐败,公开透明。“关怀”是指对农业利益有关的团体和个人,提供协助、保护、宣传等服务。根据此蓝图,印尼农民的实际收入可望每年增加3.5%,农业出口额增长到90亿美元,平均每年减少主食进口10%。
计划将农民福利细分为四个方面:加强农民的能力建设、建立有力的农民团体、方便农民掌握生产要素、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此制定了18项行动计划,包括开展年轻农民的培训,通过教育培养农民的创业精神,扩大新技术农业的试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发展农业能有效提高就业,据测算农业每增长3%就可新创造600万个就业机会。但是农业创造的收入仅为非农业的1/3,印尼政府的对策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扩大爪哇岛以外的农田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