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苏州大学建校106周年纪念日,同时也是中国高校社科学报诞生100周年暨苏州大学学报百年庆典日。据了解,从当年《学桴》发展而来的《苏州大学学报》,如今已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为此,苏州大学迎来了数百名国家新闻主管部门、出版界嘉宾,他们纷纷为有着厚重历史的苏州大学学报致词,共勉该校学报百年前开办以来经历的不平坦历程。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苏州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前身为创刊于1906年6月的东吴大学学报——《学桴》(又名《东吴月报》),她揭开了中国近现代学人办学术刊物的序幕。当初东吴大学学报起名为《学桴》,“桴”字颇有深意:一是渡船,一是鼓槌。作为“渡船”,学报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任务;学报又是“鼓槌”,它是一个高层次的学术理论媒体,引导社会舆论。
昨天,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向在座的各位详细解读了出版于东吴大学第一期的《东吴月报》。他说,当时苏州大学的学报是一份综合性刊物,内容包括了心理、自然科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也有一些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人比较意外的是,当时的月报已经有了英文的阅读内容。章新胜表示,从当初东吴大学学报起名为《学桴》以及月报的目录编排知识结构方面可以看出,苏州大学的办报特色走的是“务实”路线。他强调,知识需要系统结构化,混乱地堆在一起就如垃圾,学生应该借助学报这一“渡船”,充分发挥自己特长,推出一系列创新和改革的举措。
据了解,建国以后,中国高校相继创办学报,改革开放初期又发展到400多种,而到20世纪90年代末则达到1000多种。
戴 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