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本报16日《恩人,从没忘记你》的读者来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17日,一些曾经接受过别人帮助的贫困大学生给帮办记者打来电话,道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皮桃英来自重庆垫江县,爸爸去世后,姐姐被迫辍学。 她说,从小到大,衣服都是亲戚朋友给的,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乡亲们都主动送来了钱,5元、10元……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她才得以到大学读书。
在通过打工解决自己的生活费后,皮桃英利用自己在勤工俭学方面的经验和渠道,帮助其他贫困学生走上了自强自立的道路。有一次,一位同学到一家中介公司找工作,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让她先交200元钱的定金,再给安排工作。这位同学让她给出主意,皮桃英根据经验告诉她,这样的中介不值得信任。通过这件事,同学在找工作中一遇到难题,就来请教皮桃英。皮桃英说,以后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帮助更多的人,帮助生活还不富裕的乡亲们。
李云鹏出生在山东诸城县的一个小乡村,父母务农,年收入仅3000多元。跨进大学校门一年多来,李云鹏已经做过八九种工作,而且常常身兼数职,除家教、促销工作外,他还在学校食堂卖过饭。
一次,他在一家媒体上看到21岁的田杰因患肺癌没钱医治,便掏出自己打工积蓄的500元钱捐给了田杰。本来这笔钱是李云鹏给弟弟攒的学费,当同学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李云鹏说得很轻松:“没事,我再打工去赚。”(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