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儿子推动利美复交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欧 红
本报驻埃及记者 石 凌
美国国务卿赖斯15日宣布美国决定全面恢复同利比亚的外交关系,并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黑名单上删除。 这对“老冤家”在对抗了25年后终于握手言和。
分析认为,这是由两国共同利益所致:美国在朝鲜和伊朗核问题久拖不决之际,需要利比亚充当一个“浪子回头”的榜样,利比亚也急于通过与美国复交改变原先在国际上的孤立形象。而更为现实的是,与利比亚恢复全面外交关系,将使美国可以从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中获益。
国际孤立让卡扎菲思变
赖斯说,两国全面恢复外交关系是卡扎菲在2003年决定放弃恐怖主义及停止研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取得的“实质性成果”。赖斯还暗示,利比亚可以作为伊朗和朝鲜的榜样。言下之意,只要这两个国家肯像利比亚那样放弃核计划,美国也将会给予奖励。
曾几何时,利比亚还是被布什总统点名的支持国际恐怖主义的“邪恶轴心”之一。
1967年,年近27岁的卡扎菲发动军事政变,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利比亚政权。此后,他以阿拉伯世界的“领导人”和世界的“解放者”自居,热衷于对外输出革命。可是卡扎菲革命实践的结果却并非如他所愿。他所提倡的阿拉伯、非洲统一理想一再遭受挫折。最要命的是,1988年洛克比空难后利比亚遭受美国和联合国的制裁,国际石油公司撤走,利比亚无法获取开发石油资源的资金和技术,这对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利比亚来说,等于掐断了经济命脉。
因此,老百姓生活每况愈下,这个昔日的非洲富国逐渐变得捉襟见肘。国际孤立、经济恶化,引发的是政治动荡、民心不稳,所有这些促使卡扎菲在近几年开始考虑转变政策。
赛义夫推动转变立场
舆论普遍认为,卡扎菲的儿子赛义夫对其父向现实主义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年33岁的赛义夫是卡扎菲和第二任妻子所生的长子,曾赴瑞士、奥地利、英国留学,学习了国际贸易和行政管理,会说英语、德语和法语。在欧洲的留学经历使赛义夫具有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充分了解利益至上的西方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原则,其穿着打扮和生活方式也跟大袍不离身、住帐篷喝驼奶的父亲完全不同。
赛义夫不在利比亚政府中担任任何职务,他现在的头衔是卡扎菲发展基金会(即以前的卡扎菲慈善基金会)主席,这个基金会致力于促进世界各国的人权和发展事业,名义上独立于政府之外。但事实上,赛义夫在卡扎菲授意下,以基金会的名义,大搞“曲线救国”,通过为国际反恐事业做贡献,寻求改善利比亚同西方的关系。
2000年在基金会的调解下,一批被绑架的西方人质在菲律宾获释;2001年“9·11”事件后,利比亚主动对美国示好,支持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事;2003年利比亚以基金会的名义,与美英洛克比空难事件的遇难者家属达成了总额达27亿美元的赔偿协议;这年底,利比亚主动宣布放弃寻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此,赛义夫公开表示,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交易是对利比亚“生死攸关的”事件,因为除了经济的好处外,还将有助于“消除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利比亚的任何威胁”。
此外,在赛义夫的调停下,利比亚还邀请英国首相布莱尔到利比亚访问。据说“化敌为友”是赛义夫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
对于利比亚来说,要想避免再发生军事政变或沦为伊斯兰宗教极端国家,最安全的途径莫过于经济复苏和实现现代化。而要想取得这一目标惟有与西方国家搞好关系。另一方面,对于在中东遇到麻烦的美国来说,亟需在中东结交新盟友及取得石油来源。因此双方自然一拍即合。
美国捞到两大好处
利比亚在反恐和核问题上的合作,让华盛顿有了一个与其全面恢复外交关系的堂而皇之的理由。在2003年双方开始修好。分析认为,与利改善关系,至少会给美带来两大好处。
首先,获取利比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利比亚是非洲仅次于尼日利亚的第二大产油国,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石油探明储量达390亿桶,且原油含硫量低,品质高,开采成本也较低。利比亚受到多年国际制裁,大部分油田都没有经过充分勘探,预计探明的原油储量今后还会进一步增加。美国石油公司在两国交恶后都撤出了利比亚,但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始终吸引着美国。分析人士认为,染指利比亚丰富的石油资源,将有助于布什总统摆脱因能源价格上涨和中东政策而在国内所面临的历史上最低的支持率。事实上,随着两国关系近年出现缓和,美国的一些石油公司已于去年与利比亚政府恢复了中断19年的油气生产合作协议。
其次,向国内外宣示其反恐、反扩散政策取得的成效,向伊朗、叙利亚等国家暗示,只要学学“利比亚模式”,就能得到好的回报。如赖斯所说,“正如2003年对利比亚人民来说是个转折点一样,2006年也可以成为伊朗和朝鲜人民的转折点”。
利美关系25年
●1979年12月,利比亚穆斯林为支持伊朗穆斯林扣留美驻伊大使馆人员为人质的行动,放火烧了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
●1980年2月,美国宣布利比亚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关闭了美国驻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的大使馆,中断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
●1986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命令中断与利比亚的经济商业联系,冻结了利比亚在美国的资产。
●1986年4月,美国借口西柏林爆炸案对利比亚发动代号为“黄金峡谷”的空袭,大规模超低空轰炸了的黎波里和重要港口班加西市,并对卡扎菲的住处进行精确打击。卡扎菲年幼的养女在那次空袭中丧生,卡扎菲随之宣布利美进入战争状态。
●1988年12月,美国泛美航空公司103次航班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纽约途中,在苏格兰的洛克比上空爆炸,造成机上259人和地面11人丧生。
●1990年秋,美英两国情报机构组成的调查组认定洛克比空难是利比亚航空公司驻马耳他办事处经理费希迈和利比亚特工阿卜杜勒·迈格拉希所为。
●1999年4月,两名洛克比案嫌疑人根据苏格兰法律在荷兰接受审判。欧盟暂停对利制裁。
●2003年3月,利比亚致信安理会,愿为洛克比空难负民事责任,向受害者家属赔偿27亿美元。
●2003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投票表决,决定解除自1992年以来对利采取的制裁。
●2003年12月,利比亚表示愿意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项目,并接受国际社会的武器核查。
●2004年2月,美国宣布取消对利比亚实施了长达23年的旅行禁令,允许利比亚在美国设立利益代表处。
●2004年6月,美国在的黎波里设立外交办公室。
●2004年9月,美国总统布什正式宣布结束对利比亚的贸易禁运。(王霞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