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伟 陈希
从宜昌出发,穿过三峡专用高速公路,很快来到坝区。但见面积仅15平方公里的坝区内,星级酒店、公园、银行、餐馆等应有尽有。伴随着三峡工程十几年的建设,这里已成为一座新兴的城市。
置身坝区,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雄伟的大坝。16日,记者乘采访车登上坝顶。此时,大坝的一孔泄洪闸正在开闸放水,雪浪滔滔,气势恢宏。极目大坝上游,却是水平如镜,波澜不惊。动与静之间,令记者感觉到大坝雄浑神奇的力量。
离开震撼人心的坝顶,漫游坝区,发现处处都有着令人兴奋的亮点。
坝区没有尘土飞扬
第一次来到坝区的人往往会觉得惊奇:三峡大坝是创下诸多世界纪录的超级工程,可坝区内却没有尘土飞扬的场面,即使是紧张施工中的A级区域,也是整洁有序。
在大坝生活区、办公区里,四处可见片片绿意。坝区的14号小区旁,中心喷泉四周衬以各种花草树木,赏心悦目,令人流连忘返。大坝左岸的泄洪闸下,当年的沙地已变成观景台,绿草茵茵的江心岛、泄洪闸流出的人工瀑布,俨然一个大坝花园。
建设者们十分重视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建设。开工十余年来,年年春天植树造林,年年绿化道路,使荒山变成绿荫,将混凝土工程变成绿色工程。三峡水库蓄水后,三峡总公司将淹没区的名贵的树种移植到三峡坝区,共有25个科、29个品种的67棵百年、千年生长的古树在三峡坝区生根。十余年间,三峡坝区已种植各类树木38万多株,完成绿化面积140万平方米,绿化道路37公里。
大坝内部别有洞天
坝区中,最夺目的当然是大坝奇观。可许多人不知道,厚实、雄伟的大坝内部别有洞天。本报记者曾从大坝中部的一处“竖井”下到坝底深处,来到480多米长的泄洪廊道观摩泄洪调度,体验了身处坝心的特别感受:脚下江水咆哮,耳畔回声悠扬,给人一种非常特别的感觉。
据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厂坝项目部副主任何炜介绍,无论是左岸电站里,还是泄洪坝内,都暗藏着错综复杂的廊道。比如左岸电站内就有几种不同功能的廊道,有用于排水的基础廊道,有长约2000米的操作廊道,还有通风廊道等等;泄洪坝内有基础排水等多种廊道。这些廊道的功能各不相同,因而有大有小。大的廊道直径可达三四米,小的也有一两米。
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大坝左岸电站、泄洪坝等处建好的各种廊道已有约1万米,许多廊道之间相互联通,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这些深埋内部的廊道,如同血管一般,保障着整个大坝各种功能的实现。
山中藏着地下电站
在大坝右岸,一座俗名“白石尖”的山体并不引人注意,但发电能力将相当于1.5个葛洲坝水电站的三峡地下电站,就隐藏其中。
走近“白石尖”的山脚下,这才看出些端倪,只见6个巨大的洞口似“城门”大开,每个洞全长238米,洞门高28米,宽13.5米。一台机械伸出三只机械手臂,正在洞口进行钻孔作业。这台价值600余万元的三臂台车,是三峡工地上最贵的施工机械之一。
进入地下电站,犹如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地下迷宫,大洞小洞层层叠叠,上下交错。这其中,有6个进水洞,6个尾水洞,3个施工支洞,还有好几个为了施工方便开挖的通风洞。整个山体里还开挖了4层共2500余个小孔,为地下电站排水“减负”。
从弯弯曲曲的施工支洞深入百米,主体厂房巨大的拱形洞室呈现在眼前。这里将是6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的地下“卧室”。全部开挖完后,主厂房长311.3米,高87.24米,跨度为32.6米,其高度和跨度均居国内地下水电站之最。
地下电站的“天花板”也令人惊讶。原来,为了加固洞顶的花岗岩,专家们设计在岩石上施行锚索和锚杆工艺。就像穿针引线纳鞋底一样,先在整个“天花板”岩石上穿洞,然后将锚索锚杆穿进去,再灌入混凝土压实。整个“天花板”上有数百根锚索头。
已紧张施工一年多的地下电站目前已初具雏型,到2008年底,地下电站的土建工程竣工后,除了进水塔和尾水塔外,其余都“密封”在山体内。 据介绍,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后,地下电站将利用水库汛期“弃水”发电,使三峡水量利用系数超过90%。
19万艘船平安过船闸
通过四层警卫,终于得以接近繁忙的世界头号船闸——三峡五级船闸。此时,数艘客轮正编队通过下行闸室。兴奋的游客涌上客轮甲板,或拍照留念,或挥手致意。
只见客轮首先进入与库区水位相同的一级闸室,40多米高的“人”字形闸门缓缓关闭,抽排水系统立刻启动。一级闸室的水位渐渐下降,与第二级闸室水位持平时,二级闸室的闸门缓缓开启,迎接客轮进入。如此反复5次,持续约3个半小时,客轮终于顺利通过近80米落差,驶入下游航道。
三峡工程船闸全长6.4公里,其中船闸主体部分1.6公里,引航道4.8公里。闸室的有效尺度为长280米、宽34米, 可通过万吨级船队,设计单向年通过能力为5000万吨。
据了解,三峡船闸2003年投入试运行以来,过坝货运量累计已超过1亿吨,三峡船闸共运行2.4万多闸次,通过船舶约19万艘次。
《楚天都市报》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