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在郫县安德镇,不到一年的时间,平地里崛起一座“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政府没投入一分钱,耗资数千万元的1500多亩园区已经形成。投资约3.9亿元的10个生产项目也已落户,成都知名餐饮企业纷纷在这里投资办厂……
安德镇以工业发展为核心建设“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形成三次产业完整链条的大胆实践,充分表明安德镇党委、镇政府一班人已经深刻领会了“三个集中”的精髓……
“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
“这是老房子餐饮的,那是红杏酒家的;这边是顺风肥牛,往那边是丹丹调味品……”5月15日上午,明晃晃的阳光下,安德镇副镇长叶茂指点之处,就是一片火热的工地和刚刚拔地而起的崭新厂房。
在郫县安德镇,不到一年时间,平地里崛起一座“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政府没投入一分钱,耗资数千万元的1500多亩园区已经形成。没有比其他乡镇更多的招商优惠政策,而投资约3.9亿元的10个生产项目却已经落户,成都知名餐饮企业纷纷在这里投资办厂,进行川菜原辅料和食品、调味品加工。与此同时,当地政府组织农民开展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为加工企业生产标准化的农产品。“川菜王国”成都终于启动了一艘产业化发展的“航空母舰”。
“这是一个产业集群”,四川省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会长何涛说,这是中国川菜产业化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传统餐饮集体向现代工业化生产迈出了前进的步伐。
有了产业支撑,安德镇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曾经的农业小镇开始形成工业小城市的雏形。不仅新建了自来水厂、规划了污水处理厂,还新建了公园、学校、幼儿园,引进了西华大学动漫学院、内江铁路校等单位。安德镇的房地产对外地人的吸引力也更强了,不断有新建小区建成。“去年才卖七八百元一平方米,今年要卖一千多啦。”镇党委办公室负责人王太平举起一个手指笑呵呵地说。
安德镇漂亮的安置小区“德兴苑”一期已经完工。众多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就地转变成为工人,放下锄头,到丹丹调味品等公司及其他豆瓣厂上班,开始了领工资的新生活。
去年4月,安德镇被列为市优先发展重点镇,当初综合指标在全市13个优先发展重点镇中排名第十一;今年初,目标考核排名飙升到第二位。
如果从2005年9月26日“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正式启动算起,这一切变化所用的时间不到9个月。
“三个集中”首先是工业向园区集中
对话者:高建伦(郫县安德镇党委书记)
“喂……吴总好……产业基地一期只剩100来亩地了……二期还有……”坐在沙发上,面对着记者的高建伦几乎每隔几分钟就要拿起振动的手机答复餐饮老板关于落户基地的咨询。他的精神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在记者的印象里,高建伦似乎比商人更精通产业和市场。
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找准定位
成都商报:你是不是对川菜产业特别精通?
高建伦:我最先对川菜也不太了解,仅仅限于“杀馆子”。
成都商报:一个重点镇也好,一个县也好,产业发展都应是突出重点。
高建伦:从2002年起,发展产业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们。最先的想法很简单,我们的城镇规模也小,人口也少,就想把现有的这个城镇咋个做靓做好就完成任务。后来市里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2004年又批准为重点镇,把安德推到了新的历史机遇面前。“三个集中”的核心和基础是以工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但发展啥子,咋个发展?我们班子感到了空前的紧迫感,大家都有“命悬一线”的感觉。
成都商报:首先必须解决产业发展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定位。
高建伦:就是。定位对产业发展来说很关键,也很容易被忽视。“三个集中”首先是工业向园区集中。在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时候,定位更是一个基础和前提。定位决定特色,特色决定市场吸引力。
成都商报:那你们是怎么定位的呢?
高建伦:很多人都觉得我们搞“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的点子很好。其实定位就是发掘自己的特色,与别人实现错位竞争。成都已经有那么多工业集中发展区,还有很多国家级、省级的,都有相当大的规模,我们一个小小的镇,如果跟其他地方一样搞同质化定位发展,不可能有机会,必须因地制宜,另辟蹊径。
成都商报:发展要因地制宜,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实际不易。
高建伦:是的。搞纺织,我们搞不过金堂;搞中药,彭州川芎很厉害,我们都比不上。这些都不可能是我们的特色。最后立足镇情,我们以豆瓣发展为主,就看到了希望。我们搞的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是惟一的,就有了稀缺性,任何东西,只要有稀缺性,就值钱了。
科学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基础
成都商报:你们最初有没有规划?
高建伦:科学制定城乡规划,才能奠定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我们肯定有规划了。我们镇上川菜基地3000多亩土地在规划上属于郫县现代工业港中小企业工业园区的一部分。县上产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其中就有打造“川菜之魂”的规划。
成都商报:“川菜之魂”好像指的仅仅是豆瓣加工产业,这跟现在的川菜基地似乎还不一样。
高建伦:科学规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依据。我们镇的规划经过了一个不断提高水平的过程。
成都商报:那是怎么做的呢?
高建伦:先有的规划确定了工业集中发展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等。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依靠工业化带动的城市化,大量转移农村富余人口,同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这个规划是朝这个方向在走。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我们属于“有条件的中心镇”,必须搞大集中、大统筹。
成都商报:搞豆瓣加工业可能也算集中,但范围基本上不出郫县,产业也太单一,似乎算不上“大”。
高建伦:有一回,和武陵山珍、公馆菜的老总一起吃饭,突然发现川菜里面其实有很多文章。那天从下午3时一直谈到晚上11时,就有了新的思路。回来找了一家策划公司,就说安德镇如何在川菜里面搞些更大的花样。策划公司提出搞川菜的原辅料。我们觉得层次低了。后来又找到了四川省饭店与餐饮娱乐行业协会。双方一合计,茅塞顿开——做川菜产业基地!
成都商报:这样的规划很有气魄,这样工业集中不仅可以覆盖全市餐饮行业,甚至可以辐射全川、全国乃至更大的范围,而产业类型也丰富了,很可能形成产业链。
高建伦: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实际上是要打造一个产业集群,就是把产业链上相关的各上下游产业企业和相关辅助产业和服务业聚合在一起形成的产业聚集形态,这是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规划科学,水平高,照这个干就容易了。我们找了红杏酒家、老房子、大蓉和等知名餐饮的老板一起研讨,大家都感兴趣。
成都商报: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里都有什么东西?
高建伦:主要包括四个板块:一是中国川菜原辅料、调味品和配套设备生产工业基地;二是中国川菜产业链商品批发流通配送基地;三是中国川菜品牌企业形象展示、连锁扩张和孵化基地;四是中国川菜产业职业技能和管理人才培养基地,要办一所中国川菜大学。
成都商报:基层不少干部也有相同的感受,好的规划招商更容易。
高建伦:2005年9月26日,我们正式宣布启动“中国川菜产业基地”建设。当天就有18家餐饮企业签下投资意向合作协议。我的感受是,很多企业其实不太在乎优惠,而是在我这里,川菜原辅料所需要的东西在很小的区域内能够全部找齐。因为我们规划的是一个产业集群,好比一个纽扣基地,上万元的纽扣至几分钱的纽扣都齐,产业链的市场之手的吸引力很大,买纽扣的、批发的、生产纽扣的、卖纽扣生产设备的,都会想到这儿来。对于川菜行业来说,也是如此。
成都商报:可在很多人看来,规划就是画的一张图,“纸上画画,墙上挂挂”。
高建伦:这种认识是错的。想法再好,必须通过规划来实现。没有一个科学的规划不行,有了规划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也不行。
成都商报:产业规划一定程度上将决定城市化的规划。
高建伦:我们已经提出把安德镇打造为川菜“味”乡,远期规划是以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为中心,积极向全国乃至全球传播川菜文化,将安德打造成为集饮食、文化、旅游、休闲居住等多方位产业化基地。过不了多久,这里将是一座小城市,有旅游休闲街,上风上水非常适合人居。
用市场办法形成可持续的多元化社会投资机制
成都商报:目前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建设到哪一步了?投了多少钱?
高建伦:目前,已经投了8000万元,完成了5.2公里园区道路建设,电力、雨污、通讯等设施已经配套,基本形成了1500多亩的项目承载能力。丹丹调味品、山珍精等4个项目已经建成投产;京韩四季、吉食道、棒棒娃等项目正在施工建设;老房子、红杏两家正在筹建中。
成都商报:建设基地投入的8000万元如果由镇上投肯定很吃力。
高建伦:我们镇上没出钱。
成都商报:那就只有创新投资机制。
高建伦:我们按照市委“三个集中”的要求: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用市场的办法形成了可持续的多元化的社会投资机制。
成都商报:具体是如何操作的?
高建伦:我们有土地,企业有钱,我们就想办法把二者结合起来,达到共赢。我们引进四川世创建设投资公司成立了安德建设投资公司与镇政府合作,共同建设园区。企业出钱进行土地整理,建设园区。农民的安置资金也先由他们出。雨水管道、道路、绿化、路灯全部是他们建。而他们则从工业土地增值、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利润、自建标准厂房出租出售、园区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的经营等四个方面获益。这种创新的模式后来就被总结为T-BOD模式,大意是“Together-Build-Operate-Development(共同-建设-经营-发展)”。
成都商报:政府和企业合作,盈亏的底线是什么?
高建伦:我们认为只要政府不倒贴钱进去就可以了。但通过T-BOD模式我们还可以与合作方进行利润分成。这样做不仅白白捡了个工业园区,政府还有钱赚。
有多少就业岗位,动多少农民
成都商报:解决了“钱从哪里来”,可是,人往哪里去?
高建伦:安德建设投资公司先支付拆迁款、安置好农民,确保政府按政策规定及时支付农民的拆迁补偿费用。在项目拆迁的同时,同步建设安置房。
成都商报:市里要求推进“三个集中”的力度和速度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要坚持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情,有多少就业岗位动多少农民。你们是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的?
高建伦:川菜原辅料加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用“三同时”的办法:即在引进项目的同时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在企业建厂房的同时进行培训;企业投产时同时实现农民就业,转变成工人。我们已履约的22个项目中可安排吸纳1200余名失地农民就业。等入驻的企业全部投产,镇上的劳动力绝对不够,还缺人。现在郫县已经在安德以外的地方为川菜基地配套了蔬菜基地,还将促进更多农民就业。
川菜做大
必须走产业化道路
在和记者对话时,何涛包里已经装着飞机票,他马上要飞到泰国去做一个演讲,题目就是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
实现种养殖业、工业和餐饮业结合
成都商报:听说你们是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的主办方之一。协会对这个事情很热心,为什么?
何涛:这对中国川菜产业的发展来说太重要了。“振兴川菜”喊了这么多年,这个基地刚好契合了中国川菜发展的方向。这是一个平台,可以支撑川菜产业走出去,今后发展就有可能像IT业的硅谷、中关村一样。所以安德镇找我们合作,我们一拍即合。
成都商报:以前川菜餐饮企业的原料加工通常是怎样的?
何涛:餐饮企业都有自己的原辅料采购、配送的场所,比如做泡菜、初加工肉类、制作腌卤制品等等。一些企业通常是临时租一块地或一处房子,位置分散,很不稳定,或者旁边就紧挨着其他工厂,很不卫生,那种状态跟以前的乡镇企业类似。如果川菜企业要发展连锁经营,就必须解决好原辅料的基地问题。现在的基地是餐饮企业集中在一起,又会创造出更大的需求,蔬菜基地会把菜送到这里来,豆瓣会往这里集中,厨师资格认证、川菜产品检验服务也会往这里集中,想找川菜企业加盟的,也都会往这里跑。
成都商报:川菜产业做大的出路在哪里?
何涛:川菜产业要做大,必须走产业化道路,实现种养殖业、工业和餐饮业结合。为什么川菜不能有麦当劳那样的企业?原因就在于别人是工业化、标准化生产。而川菜连炒一盘回锅肉的方式目前都还没有标准化,没有上升到食品工业,其质量和口感就难以做到整齐划一,这是川菜企业做大的一个瓶颈。
川菜基地形成一、二、三次产业链
成都商报:在中国川菜产业化基地,你们是怎样聚合这个产业的?
何涛:我们联合成都知名餐饮企业到这里搞工业化的原辅料生产,同时郫县和安德镇按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搞好种植和养殖基地,由餐饮企业下订单或直接经营,工厂加工,餐馆销售,这就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依据这个产业链,不仅招商有效得多,还对郫县农业产业化工程是一个极大的推进。
成都商报:你们确实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何涛:你看,一产业以农业产业化为中心,由郫县组织当地农民搞农业标准化生产,对蔬菜、肉类建立科学的生产标准和品质标准,实现川菜原料的标准化;川菜工业化基地实现农副产品深加工,推进川菜工业加工的标准化,这是二次产业;川菜工业化基地生产的成品、半成品,再供应到餐饮企业,或直接销售到市场,不就把一、二、三产业全都连起来了?如果发展得好,不仅对郫县,甚至对整个成都的经济发展都会产生带动作用。这个基地最终将形成品牌化、特色化、专业化的中国川菜产业大市场,形成强大的市场吸附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