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权威专家认为,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并拦蓄上游来水之后,三峡水库不会成为“一池污水”。
三峡工程混凝土浇筑全线即将达到海拔185米的设计高程,标志着大坝主体工程土建部分基本结束,大坝已具备挡水条件。库区水位将于今年汛期后从现在的135米逐渐升至156米。
水体保持较快流动,水库自净能力较强
长江水文局副局长王俊教授说,三峡工程拦蓄长江水并非“死水一潭”。目前,三峡水库水位135米,库容123亿立方米;而每年通过三峡大坝的长江径流量达4500亿立方米。这就意味着,水库内的水一年可以更替几十次。
蓄水到175米时,水库库容为393亿立方米,水库里的水每年也可更新10余次,因此,库区干流的水质变化不会因大坝的建成而恶化。三峡水库也是河道型水库,“流水不腐”,在水体保持较快流动时,水库的自净能力较强。
中国三峡建设开发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国家采取的综合措施也将保证三峡水库不会成为“一池污水”。为保护三峡水库水质安全,国务院组织制定并批准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2001年到2010年,中国政府将投资近400亿元,对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污染进行防治。另外,中国政府为保持长江中上游的生态环境,持续投资实施了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政策,这些措施的实行有利于涵养并净化水源。
(记者杨希伟、房宁、章利新)
蓄水对周边气候有“微调”作用
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工程代表局高级工程师谢修发称,三峡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及运行后,对流域水质、泥沙、地质灾害等采取了一系列监控措施。从流域水质看,目前三峡水库水质总体良好,仍以三类水质为主,与蓄水前水平相当。为了保证未来的三峡库区是一库清水,多项三峡水环境保护项目正在推进当中。
从气候变化上看,蓄水使三峡库区对周边气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影响范围不大,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库区范围内的天气气候特征。监测显示蓄水后库区周边平均气温增加了0.2度,其中冬季气温平均增加0.3度到1度,夏天气温平均下降0.9度到1.2度。
(记者沈翀)
最新监测表明三峡水库水质良好
长江三峡水环境监测中心的最新评价报告显示:三峡库区今年4月的水质达到国家III类水质标准,即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的地表水源。三峡水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高千红说,依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尽管库区水质显示为三类水,其实除汞一个指标为三类水以外,其他指标都显示为一类水、二类水。
高千红结合三峡水库蓄水通航发电近3年来的水质监测分析说,长江三峡库区主汛期在5月至9月间,随着上游水量下泄增强,水质会差一点。这是因为洪水会将长江支流中自净力较差的静态水冲刷下来,带入库区。而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水质相对良好。
(记者杨希伟、房宁、章利新)
链接
库区泥沙来量逐年减少
最近10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随着长江上游生态改善和一批大型电站的兴建,三峡库区泥沙来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减少1亿吨左右。
中国三峡总公司科技与环保部主任孙志禹说,最近十几年,长江上游的泥沙来量与过去相比,下降了25%至30%,减轻了泥沙对三峡工程的不利影响。
孙志禹说,上游泥沙来量减少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近10年来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一批生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使长江泥沙含量呈下降趋势;二是长江上游干流以及嘉陵江、岷江、雅砻江、乌江等支流上建设了一批大型水库,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拦截了部分泥沙,减少三峡水库的入库泥沙量。
在入库泥沙量减少的同时,三峡工程采取“蓄清排浑”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水库的泥沙问题,取得较好效果。
(记者江时强、黄豁)清水下泄不是崩岸主因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接受国外媒体采访时说,长江中下游崩岸主要原因不是三峡水库清水下泄,不应夸大三峡水库清水下泄对长江中下游堤岸崩溃的影响。
曹广晶说:“我不否认三峡水库清水下泄对下游堤岸崩溃有一定影响,但这绝不是主要原因。”他说,“长江下游崩岸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每年都会发生,三峡水库蓄水之前也时有发生。长江崩岸有多种原因,与河岸本身的坚固情况、水流的方向和冲击力等都有密切关系。”
曹广晶认为,清水下泄对长江中下游河道的冲刷是有好处的。他解释道:“下游江汉平原地区防洪的最大问题就是河床越来越高,两岸的堤防也随之升高,防洪形势也越来越严峻。河床底部经冲刷下沉之后对下游的行洪能力会有提高。”
(记者童岚江、时强)对中华鲟没有致命影响
每年夏秋,中华鲟聚集于长江口,沿长江而上至金沙江一带产卵,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到性成熟后再游到金沙江产卵。中华鲟的这种特性因三峡工程而改变,长江上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阻断了其繁殖洄游的通道。
专家经多年研究认为,三峡工程对中华鲟有不利影响,但不致命,不构成毁灭性打击。
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刘灯红说:“长江葛洲坝建成后,经过几年的适应,中华鲟在葛洲坝下形成了两个繁殖场,虽然数量在减少,但其在葛洲坝下能发育成熟,物种暂时还能延续下去。”
据了解,1981年葛洲坝截流前,野生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每年在4000头至5000头左右,现在每年只有300头左右,另外,野生中华鲟雌雄鱼的比例从原来的1∶1变成现在的8∶1,并且雄鱼精液的质量也在持续下降。
据刘灯红介绍,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除了三峡工程外,与长江工业污染加剧、上游植被破坏严重、长江航运日益繁忙船舶误伤增多等都有很大关系。
可喜的是,中国的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有了长足进步。1982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陆续向长江中放流中华鲟鱼苗500万尾左右。
另外,目前中华鲟研究所还培育了20多尾15岁左右的中华鲟,它们已经接近性成熟。刘灯红说:“最近3年至5年,有希望培育出人工第二代中华鲟来,到时,将对人工第二代中华鲟进行野化训练、DNA鉴别等,当其可补充野生种群时再把它们放流到长江中去。人工第二代取得突破后,中华鲟灭绝的可能性将非常小。”
(记者周梦榕、廖君)防船舶污染,达标才能进库
近年来,有关方面加强了防治三峡库区船舶污染的工作,将防污设备、垃圾收集、污水排放达标等作为船舶进入三峡库区的强制性要求,以保护三峡库区水质。
蓝白相间的“江山9号”是重庆一艘从事三峡旅游的游船,作为一艘载客量近600人的客船,它每天产生生活污水、油污水2万升,旅游旺季时达到约4万升,由于没有污水处理装置,过去这些污水都直接排入长江。
事情在2003年出现了转机,重庆长江轮船公司投资80多万元,在“江山9号”上安装了从日本引进的船舶污水处理装置,日污水处理能力60吨左右。船上厕所粪便水、医疗废水等全部进入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净化处理,完全达到国家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对长江不再造成污染。
“江山9号”是三峡库区第一艘安装船舶污水处理设备的游船。从2003年5月开始,有关部门逐步对航行在三峡的滚装船、拖船、普通客船和豪华旅游船进行环保改造,安装生活污水治理装置,并对100艘豪华客轮强制安装了化粪器。
重庆市在主城区、涪陵和万州等地开展了船舶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工作,目前,共有船舶垃圾收集船10多艘。他们采用登记防污文书的方式,基本上防止了城区江段大型船舶垃圾直接入江的现象。
三峡库区海事部门从2006年1月起,提高了在三峡库区航行、停泊、作业的各类船舶的污染防治标准,要求来往三峡库区的船舶必须配备防污设备、器材并保持良好技术状态,船员必须具有防污专业知识并持有效岗位适任证书上岗;严禁船舶直排污染物,总吨位400吨、核定载客15人及以上船舶必须备有《船舶垃圾管理计划》和《船舶垃圾记录簿》,配备垃圾储存容器,将垃圾收集交由有资质的单位接收处理等。
(记者江时强、黄豁)清除漂浮物,年花上千万元
中国三峡开发建设总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每年要耗资上千万元,清理上游河段不断漂移而来的固体垃圾,以保证工程安全运行。
“只要有地表泾流,就会有漂浮物。水库遭遇漂浮物影响可以说是世界性难题。”三峡开发建设总公司枢纽管理部水库处处长胡兴娥说,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也曾受此困扰,因为水库大坝在拦蓄江水的同时,也会截住上游漂移而来的垃圾。
长江上游近年来每年下泄的漂浮物在10万至20万立方米,其中大多数集中产生于汛期。
为清理这些漂浮物,三峡开发建设总公司已委托重庆、湖北的地方政府对长江干支流的漂浮物进行清理,每年支出750万元;漂移至大坝的物质前两年是委托航务部门进行清理,目前公司已耗资2000多万元,建造了目前国内最大的清漂船只,今年着手自己进行打捞清理。打捞上岸的漂浮物还要进行分类,或填埋或焚烧。为此,三峡开发建设总公司每年为此支出1000多万元人民币。
另外,三峡开发建设总公司还委托长江水文局三峡局,实时对漂浮物的组成、数量、来源、分布及运动规律和清漂情况展开监测。目前,三峡水文局已在三峡库区设立了10个固定监测点,每天定时监测,每月还进行一次巡测。
不完全统计表明,自3年前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以来,三峡开发建设总公司出资进行清理的漂浮物已近20万立方米。确保了航道、发电的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景观,并缓解了坝前漂浮物的压力、强化了漂浮物的源头控制。而且,通过加强领导,初步建立了三峡水库的清漂机制,即地方政府负责三峡水库以上长江支流的漂浮物清理,三峡建设开发总公司负责清理长江干流的漂浮物。
(记者杨希伟、房宁) 一艘客轮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的西陵峡航行(2005年3月摄)。(资料片)
5月12日,长江水通过三峡工程泄洪坝段泄洪深孔下泻。
新华社记者 郝同前 摄
均据新华社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