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东京5月20日电(记者钱铮)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19日公布预测结果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正在恢复,预计到2050年左右臭氧层空洞会基本消失,但这一前景成为现实的前提是各国继续严格限制排放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排放到大气中的氟利昂、卤代烷等在紫外线照射下分解成氯和溴,导致臭氧层被破坏。20世纪80年代以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呈扩大趋势。
国立环境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秋吉英治等组成的小组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氟利昂、卤代烷以及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和在不同海水温度和太阳热量的条件下大气层内的化学反应。研究人员输入八九十年代的观测数据,再现了几乎与当时相同的臭氧层空洞的面积变化,显示这个模型是比较准确的。
之后,他们向模型中输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IPCC)预测的氟利昂、卤代烷以及二氧化碳相关数据。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从2020年左右开始缩小,而到2050年左右基本消失。
大气臭氧层能过滤、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而过多的紫外线可增加人类患皮肤癌和白内障的风险。因此,自发现南极洲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后,科学家一直通过卫星和地面监测站观察那里臭氧层的恢复情况。《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后,各缔约方采取措施减少氟利昂和卤代烷等的排放,取得了显著成效。
秋吉英治说,上述结果的前提是国际社会继续严格遵守各种限制,而一旦排放状况出现变动,预测的结果也将产生重大偏差。
美国科学家曾于2005年末预测,南极洲上空出现空洞的臭氧层可能要到2065年才能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