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1日电 今年3月,哈尔滨市第二届“名师带高徒”活动正式启动,361名有“绝活”的师傅与430名“高徒”正式结为师徒对子,传承、发扬各行业“老字号、老品牌、老技师”的专技特艺。“名师带高徒”活动是由市总工会等部门举办的,在去年结束的首届“名师带高徒”活动中,已有201名徒弟合格出徒。
工人、车间里手把手传授技艺的师徒关系,因为涉及职业前景等利益问题,似乎比正规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要复杂一些,也带有更多的个人感情色彩。师徒在旧时代曾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关系,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手工作坊里板着脸训徒的师傅和唯唯诺诺的徒弟。而在今天,这些“名师”与“高徒”又在怎样诠释着现代的新型师徒关系呢?师:张金坡———国际烹饪艺术大师,餐饮业国家级评委,三棵饭店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徒:于晓强———源盛东集团行政总厨,中国烹饪大师
徒弟敢“修正”师傅的手艺今年32岁的于晓强早在十几岁时,就在张金坡开办的烹饪学校里学习,1992年磕头拜张金坡为师,如今也已是“中国烹饪大师”,哈尔滨名厨联谊会秘书长。因此,此次他们结为“名师带高徒”对子,并不是那种简单地教炒几个菜的师徒关系,他们是“导师”带“博士”级的“名师带高徒”,他们的目标是使烹饪更加现代化、营养化、多样化,并对哈尔滨菜的起源、历史、人文、环境、习惯和创新进行总结,编撰出版哈尔滨市第一部《哈尔滨菜谱》。
于晓强头脑灵活,烹饪理论知识丰富,体力好,被张金坡认为是未来能扛起他餐饮事业大旗的接班人,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张金坡说,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徒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亲情,徒弟就像是自己的异姓儿子。因此,他不仅给徒弟讲解人生成长的道德理念,也在生活所需上帮助他们,为他们未来的事业成功铺路。
师徒关系,对师傅和弟子都有好处,这一点,师徒二人深有体会。葱烧海参是源盛东大饭店的看家菜。于晓强在对现代调味品的研究中,提出用新的增鲜酱油取代原来的糖色和酱油,认为增鲜酱油中已经含有糖分,不用再加糖了,而加糖在原来张金坡的手艺中是必须的。张金坡在品尝了于晓强用增鲜酱油做的葱烧海参后,认为比原来自己做的要完美得多,便采纳了于晓强的做法。
张金坡说,师徒关系分为师教徒、师徒互相学习和师向徒学习三个阶段,现在他们师徒二人已经进入了互相学习阶段。知识在发展,徒弟们的新思维、新观念对自己的传统是一种补充。他经常把自己的构思说出来,让几个徒弟去实践、去修正。他说,徒弟们敢于实践、敢于创新、敢于修正师傅的传统工艺,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这在他眼里不是对师的不尊,而是对师最好的继承与回报。
虽然58岁的张金坡与徒弟们的年龄都相差二三十岁,但他从没有世俗的师徒观念,年节从来都不允许徒弟带着礼品去自己家拜年。以往,他也不许徒弟们为他过生日,这几年,于晓强等几个徒弟都长大了、成熟了,他开始允许徒弟们给他过生日,但过生日的方式只是几个徒弟一人拿几十元钱,大家AA制到别的饭店吃一顿饭,当作是一个向别人学习的过程。师:石宪峰———哈尔滨第一工具有限公司技师
徒:李明信———哈尔滨第一工具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师:李明信———哈尔滨第一工具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徒:王凯———哈尔滨第一工具有限公司高级工
去年的“高徒”今年成了“名师”本以为到哈第一工具公司采访的是两对师徒,可却只来了三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原来,三人中的李明信是身兼两职,他既是首届“名师带高徒”活动中的“高徒”,又是第二届活动中的“名师”,与他同来的是他的师傅石宪峰和徒弟王凯,可以说是师徒三代了。
虽说是师徒三代人,但三个人的年龄却看不出“代沟”,因为他们都很年轻。李明信的师傅石宪峰今年只有39岁,而他的徒弟王凯与他同龄,都是29岁。三个人都是厂里平磨技术的高手。
在收下李明信这个徒弟之前,石宪峰是厂里平磨技术的“一把手”。2004年,李明信从十几个工人中“竞聘上岗”,成为石宪峰的徒弟。师徒结对后,石宪峰把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李明信,好学的李明信自己坚持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理论加实际地研究着干,现在他的水平已经超越了师傅。原来我国的摆线刀条因为技术不过关只能依靠进口,哈一工具厂基本加工不出合格产品。如今,李明信一年能加工出二百副合格的摆线刀条产品,加工误差只有千分之三毫米。在去年哈尔滨市举行的全市职工技术运动会上,李明信获得了第一名,被破格提拔为高级技师,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局面:师傅石宪峰的职称才是技师,而徒弟李明信已是高级技师了,比师傅的职称还高。今年他作为“名师”,又收下了王凯这个高徒。
工厂实行计件工资,活儿就是那些,他干多了你就没活,挣钱就少,难道师傅就不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吗?对此,石宪峰很坦然。他说,技能是社会的财富,不应该自私地据为己有;徒弟超越自己,自己觉得很光荣,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从“徒弟”转换角色变成“师傅”,李明信说,作徒弟时只想一心学好技术,现在当师傅了,感觉责任重了,压力大了,自己一定会把从师傅那学来的技艺再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看着这亲如兄弟一般的师徒三代一脸阳光地走在厂区里,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了这些胸怀坦荡的师徒,哈尔滨市的技工匮乏现状一定会得到解决。师:彭文兴———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焊接状元,第29届市劳模
徒:孙龙发———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
“有保留地教徒弟不如不教!”师徒二人所在的重容分厂电焊组是哈锅炉厂最苦最累、也是最重要的岗位。孙文兴刚进厂时,觉得这个活儿太苦太累,不想学,想换个别的工作。彭文兴了解了他的想法后,给他讲了“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告诉他,不掌握最基础的、最扎实的技能,是什么工作也做不好的,让孙龙发不踏实的心静了下来。
尽管36岁的彭文兴只比孙龙发大四岁,他说自己对孙龙发比较“狠”的一次事情,就是有一次在练功时,他发现孙龙发的姿势不对,提醒了孙龙发,可等他去别的地方转一圈回来后,发现孙龙发还是那个错误的姿势,而这个姿势焊到最后自己将会非常累,他很生气,从身后踢了孙龙发一脚。从此,孙龙发非常注意自己的姿势,改正了错误。
朝夕相处,师徒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有一次赶生产任务,他们要连续工作24小时。凌晨三点来钟,师傅实在饿得受不了了,问孙龙发有什么吃的,当时,孙龙发只有一包方便面了,他硬是让师傅吃面,自己喝汤,坚持到了第二天上午下班。对于要穿着石棉护具进入200摄氏度以上高温的管子内焊接这样的苦活,孙龙发更是和师傅抢着干。看着徒弟被烫伤的双脚,彭文兴心疼不已。
哈锅炉厂的生产任务非常紧,他们师徒大多数的教与学是融入在干活中的,一对一的练功基本上都是在中午或下班后等业余时间。有一次,彭文兴的孩子得了重病,住院半个多月,可彭文兴照样每天晚上来到车间指导徒弟,让徒弟们非常感动。
师傅毫无保留地教,徒弟专心地学,孙龙发的技术进步很快,去年被破格提拔为高级技师,和彭文兴平级了。对于怕不怕“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提问,彭文兴的回答同样掷地有声:有保留地教徒弟不如不教!现在,孙龙发已经和师傅一样,可以承接厂里最难干的活了,师徒在工作中互相研究怎么干,一起琢磨技术革新。不久前,孙龙发第二次被厂里派去法国参加有关核电设备的技术培训,而在所有去法国参加培训的人中,绝大多数都是设备专家,工人只有他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