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走在琉璃厂,整饬一新的街道两旁林立着复古的建筑,来薰阁、荣宝斋、中华书局这些老字号的牌匾依旧向世人诉说着几百年的沧桑巨变。仿佛看到了那些“长袍马褂”们的忙碌的身影,听到了市井百态熙攘之声……而一个个打着导游彩旗的旅游团,或者三三两两的外国友人才把思绪拉回现实中。
早在清乾隆年间,北京琉璃厂便逐渐聚集了众多的古旧书籍、文玩古董、碑帖字画、文房四宝、篆刻用品和中西乐器等各具特色的商店。北京因为琉璃厂而增添了一份文化古韵,琉璃 厂也因为地处北京而独具一份特殊的魅力。
乾隆年间编修《四库全书》,当时文化人多居于宣武门外,与琉璃厂很近,书商设肆贩书 于此,为修“四库”提供善本书籍文,文人学士也多在那里淘购书籍和古玩。
有关资料载:“琉璃厂书业,乾嘉以来,多系江西人经营,相传最初有某姓者,来京会试 未中,在此设肆,自撰八股文试帖镌版刷引出售,恃以生活。后来者以同乡关系,颇有仿此而 行者,遂成一集团;直到清末废除科举后,此种集团无形取消。代江西帮而继起者,多河北南 官冀州等处人,彼此引荐子侄,由乡间入城谋生。偶有他县人插足其间,不若南宫冀州人之多 ;若外省人,则更寥寥无几矣。”(张锐《琉璃厂沿考》,孙殿起撰《琉璃厂小志》)。
北京旧书业“冀州帮”聚书流通,更是为祖国文化学术极大贡献。据《河北省志·出版志 》统计,“琉璃厂共设书铺237家,而南宫冀州就占111家之多。”
因此,我国古旧书业前辈、古籍版本学家、书行元老86岁的郭纪森老先生认为:是河北人奠定了北京琉璃厂的基础,或说是河北人打造了北京的琉璃厂。“由于河北靠 近北京,来往比较便利,很多河北籍人士从明朝起就在琉璃厂从事图书的修补和装裱,或者经 营小本图书生意。”朋友带朋友,同乡带同乡的传承关系使得不少河北人来到琉璃厂以买书卖书为生。他们在与书的接触中,逐渐熟悉了书的版本、源流、内容,既继承师傅的传授,又接近学者专家,受其熏陶,日久天长,他们自己也成为版本目录学方面的专家或者成为成功的书商。到1956年前,琉璃厂的最大的三家书店,都是由河北人经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