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活跃在北京之外,“几乎全国二十二个行省无一处无冀人之行踪”(民国十二年《冀县新乡土志》)。 天津市的“东北角”、“聂公(聂士诚)祠”、“候家后”、“三条石”等地居住着许多冀州人。
由于在津的冀州人数量多影响大,一些历史上曾隶属于冀州的或风土人情与冀州相同相近的兄弟县商人,如:新河、南宫、枣强、束鹿(今辛集市)、威县等,也统称冀州人。 冀州人在津居住日久,便将冀州地方的风俗习惯乃至饮食文化带到了这里,形成了冀州特色,简直有了城中之城的意味儿,于是有人把冀州人在津的聚居地称为"天津卫里小冀州"。
在这些人中,有享誉京津的书画家胡宗照、大律师周培福、老中医李宫九。冀州人与威县人合开的福丰、益丰南纸局,田村人的陈记瓷器店、留日生物化学学人李惠楠办的宏中酱油公司以及饭馆、茶庄、旅店(天津西站)等。冀州人守合同讲信用,说话算数又会来事、善于与人合作互惠双赢,博得了各方人士的称赞,都乐意与冀州人做生意。
亦商亦文冀商情怀
五两黄金买来的《忠义水浒传》,无偿捐赠给北京图书馆;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将郑振铎隐藏在上海的来薰阁分店,并且饮食起居不让伙计送而是掌柜亲自伺候;将珍贵图书拆散后分次寄给著名甲骨文专家胡厚宣,且分文不收……
陈济川这些举动自然是进步爱国的表现,同时也彰显了一个书商身上的浓浓书生意气。其实不止陈济川,活跃在北京琉璃厂的冀商,由于所经营行业和所结交友朋、基本上都有亦商亦文的情怀。
这些人的经营活动,在客观上对我国古籍的整理、挽救、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来薰阁,到后期已经能够翻版刻印一些搜集来的珍贵书籍。而孙殿起所著《贩书偶记》更是风靡全国,版本部门、图书机构、出版机构、文化教育部门、研究学者和专家争相购买,编史修整单位更是视若珍宝。
对于他们来说,商,似乎是居于第二位的,而对于文化的崇拜和敬仰是首要的。这种情怀不仅使他们专注于术业,也最终成就其商业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