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丽普
紧张的抢救性发掘
驱车行走在磁县境内,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土丘”不时映入眼帘,同行的磁县文物保管所副所长李江不时介绍着,这是63号墓,那是65号,这是1号,那是2号……这些“土丘”,当地更习惯称之为“冢”,都是北朝墓群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北朝时期东魏、北齐的一个王陵区,1992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众多的土丘中,有的大如山包,高达数十米,远远望去浑厚圆实,颇为壮观,有的小如土垒,也有的犹被削为平地,与村民的庄稼地融为一体。李江说,该县这样大大小小的古墓遗址有134处,其中88处有封土,分布在30多个自然村。站在位于孟庄村附近的63号墓发掘现场,记者不禁有些震惊。几十米的墓道倾斜着伸向墓葬,十几位工作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挖运封土,墓穴已经挖出10多米深了,工作人员说,还得向下挖60到70厘米。70岁的贾慈荣老人是临时聘用的运土工之一,家住附近孟庄村。老人说,发掘之前,村民们都知道这是一座墓葬。也许是村民们也习惯了村边多年存在的“土丘”,在与其告别之际,他们不仅是好奇,更多的是留恋,很多人都不时地来到现场看看。再过几年,丹江口水库的水将从63号墓所在地流过。这是一座位于渠线内的墓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在这儿忙活好几个月了。由于盗墓严重,发掘过程中还没有发现多少有价值的陪葬品,但在这个墓葬的发掘中,考古专家更注重了北魏时期墓葬的夯土层,对以后研究该时期墓葬的建造积累了很好的现实资料。据介绍,到现在为止,考古人员还很难判断墓穴主人的身份,不过从墓葬的规格来看,应该是一位显赫的高官或贵族。磁县文保所所长赵学锋说,由于南水北调的渠线将从北朝墓群贯穿而过,虽然渠线在尽力绕开墓葬,而不论怎样绕,随处都有发现墓葬和遗址的可能。所以,在干渠开凿前,文物勘探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从去年10月到12月份,由省文物研究所、省文物保护中心、邯郸市文研所等多家单位组成的文物考古队,对北朝墓群重点分布区进行了文物考古勘探,从讲武城到大营段总长15公里、1800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就发现各个时期的墓葬300座左右,古文化遗址10余处,其中也包括古代道路、建筑遗址等其他文化遗址和遗存。再过两个月,包括国家、省级文物单位在内的好几家单位的多个施工队将进驻磁县,对探明的墓葬、各种文化遗址和遗存进行发掘清理,也就是“抢救性发掘”了。
墓群未来面临“水患”
谈到南水北调,作为磁县这样一个文物大县的文保所所长的赵学锋,不得不考虑渠线附近文物的保护问题。他说,总宽度为200米的渠线从南到北贯穿北朝墓群后,墓群相应地被割裂为东、西两块,既改变边了墓群的整体风貌,也给今后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另外,渗水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离渠线比较近的墓葬肯定会受潮,阴暗潮湿的环境对墓葬的保护十分不利。”有几座墓葬离渠线不超过10米,文物专家和水利专家对这个问题都进行过议论,也正在研究防渗的应对措施。
今人与古墓和谐“相处”
“在磁县,不管是县城还是农村,公民的文保意识绝对比其他地方要高得多。”赵学锋说,县里下了很大的气力对公民进行了宣传,保护文物、打击犯罪,文物保护意识已经渗透到了家家户户。如今,北朝墓群中80多座有封土的墓葬都有特定人员守护,而且绝大多数是当地村民义务看守。大冢营村70多岁的杨存老人就是古墓义务守护者之一,他看护的是位于该村村外的1号和2号墓葬,其中1号墓是北朝东魏丞相高欢之墓。每天,不管有怎样重要的事情,杨存老人都会来到墓葬前转上几圈,否则就会寝食难安。杨存老人说,他是从1984年开始看守古墓的,20多年来,看守古墓已经成为他的专职工作,就连他的儿子、儿媳及孙子们走到古墓附近,也会走过去看看有没有遭到破坏。在多年的守护中,老人几次发现险情并及时向文保所报告,古墓也几次化险为夷。也许是守护时间长了,杨存老人能凭感觉判断来者是否是踩点打算盗墓的。他几次劝说有“踩点嫌疑”的年轻人,“该干点啥就干点啥,不要以身试法,牢子(监狱)里的滋味不好受”。
是历史也是宝藏
与杨存老人“身份”不同,守护兰陵王墓的是两位老教师———李国臣和程华,工资还是县财政支付,具体工作却由教师变成了古墓看护者。兰陵王墓是墓群中少有的用围墙围起来的古墓葬之一,巍巍站立的兰陵王石雕,英俊中不乏威武。不由让人联想到1400多年前兰陵王因相貌俊美不得不戴着狰狞面具勇敢撼敌的传奇故事。据介绍,在北朝墓群的考古发掘中,至今已出土了大量器物,如墓志、壁画、瓷器、陶俑、金币等,从出土器物来看,随葬器物以各类陶俑为主,仅对6座古墓的发掘,就出土陶俑6000多件。这些器物塑工精美,造型生动。尤其可贵的是,在发掘的古墓中,大多绘有彩色壁画。赵学锋对记者说,磁县的地下都是宝,不仅是北朝东魏、北齐时期的皇陵区,也是磁窑的发祥地。目前,该县已发现了多处古磁窑遗址,并出土了很多古时烧制的瓷器。而北朝墓群更是被列入“十一五”全国100处古遗址遗迹保护范围。
○北朝墓群
北朝墓群分布于磁县的东部,墓葬密集区位于磁县的东南部区域,南北绵延达15公里,东西约14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为A级。目前,北朝墓群文物档案中有编号记录的墓葬达134座,其中80多座有封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工作的推进,墓葬的数量在不断增加。1971年,省博物馆等单位对讲武城———南营村遗址、墓地群进行了全面勘查,证明是北朝时期王室贵族墓,其间也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汉墓,并发掘北齐故司马氏太夫人比丘尼垣墓、北齐皇族左丞相文昭王高润墓、东魏尧氏赵郡君墓。墓区内还有东魏元景碑和北齐兰陵王碑。南水北调渠线将涉及到北朝墓群内的墓葬有8座,其中5座在档案中有记载,3座是在勘测过程中发现的。
遗存故事
北朝墓群与曹操疑冢
直到上世纪70年代,磁县境内大大小小的墓冢还被误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1956年,河北省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对此也冠以“磁县曹操七十二疑冢”之名。后经发掘证实,所谓疑冢原来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墓葬群,而且数量也不是72座而是134座。“疑冢”之说之所以流传数百年,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三国时,曹操雄踞邺城,称霸几十年,在邺城西建有“习文”书院和讲武“城池”。但曹操机谋太深,以至死后世人不知其葬处,成为千古之谜。后来宋代俞应符在咏曹操的诗中云: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机到丘垅。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1974年以来,国家先后在磁县发掘了北齐尧俊墓、东魏茹茹公主墓、北齐高润墓、北齐文宣皇帝墓等,出土墓志、陶俑及其他器物数千件,彻底推翻了历史上“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说法。1992年国务院正式将其更名为“北朝墓群”,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束语
一个月来,记者兵分几路,探访了燕赵大地上几处与南水北调渠线相关的文物遗存,今天是第七站,也是最后一站。探访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被燕赵大地上的古老文明震撼,也一次又一次地为文物部门和普通百姓保护、守护文物遗存的精神所感动。在一次又一次近距离审视这些文化遗存时,我们不能不为燕赵大地浑厚的文化内涵所折服。需要说明的是,南水北调流经的这片燕赵大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心地域之一。在汉代以前,它是中原通往北方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在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素有“黄河如带,五岳俱朝”之誉。秦汉以后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它又是从诸侯的重要封地发展为民族迁徙的首善之区……而我们探访的这几处文物遗存,仅仅是南水北调渠线穿过我省涉及的数百处遗存中的几处,希望我们的抛砖引玉,能让更多的人投以更多的目光去发现这片大地上曾经十分耀眼的一面,进而去热爱它们,保护它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