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郏县城西北50里处,有座青山绿水环境幽静典雅的庭院,这就是驰名中外的三苏坟。
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相传苏轼生前曾游过郏县,赞赏此地山水风光,“美似家乡四川峨眉山”,并嘱其弟,在他死后葬于此地。 宋徽宗建中靖国之年(即公元1101年)苏轼死于常州,次年移葬于郏县小峨眉山。苏轼死后十一年,苏辙卒于许昌,也葬于此地。坟茔中的苏洵墓是“衣冠塚”,系后人于元代至正年间所建。
三苏坟坐北朝南,占地20余亩,四周筑有墙垣。走进院门,是一座宽二丈,高丈余的石牌坊,左右衬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对联。字体端庄浑实,苍劲有力。过牌坊顺着甬道向前,见到一座建筑雄伟的大殿,再往后看便是祭台。祭台四周刻有传记、吊唁祭文、诗词等碑文的石碑数十块。其中张鹏翮的《苏坟夜雨》诗文为碑刻中之佳作。
祭台后三冢隆起,苏洵墓居中,苏轼苏辙墓侍伴左右。院内有数百株参天古柏,参差交错,遮天蔽日,整个庭院呈一派幽静肃穆的气氛。院西南约1000米处,有座三苏祠。院中大殿内有元代的作品——“三苏”塑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苏洵老态龙钟,两眼微闭,左放一长长的拐杖。右苏轼,六绺长须,右手摸着腰间玉带。苏辙四绺长须,面带笑容。
三苏坟的“青山夜雨”是郏县八大景观之一。所谓“青山”,是指嵩山之南有东西两条小山逶迤其下,宛如峨眉,一条小河流沿山脚环流,整个地势酷似一把座椅。三苏坟坐落其间,青山绿水,相得益彰。所谓“夜雨”,乃是在夜深人静,置身于墓园内,便会感到一种奇异的现象,院外天晴月朗,风平气静,院内却风声萧萧,雨声哗哗。其声时高时低,时近时远,忽如穿林刷刷而去,忽如卷地簌簌而来。仔细观察,则又似觉风紧而不吹衣,雨至而不湿襟。此即“苏坟夜雨”。数百年来一直倾泻不已,驰名遐迩,为郏县八景之首。其实,“夜雨”的形成实为山间气流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