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迫切需要在市场上购买安全放心的农产品,贴上无公害标志的农产品一入市场身价倍增,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然而,我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加贴率不到5%%——
合肥市包河区义城乡韦桥村有种植瓠子的传统,目前全村瓠子种植达2200亩,年产量10000多吨。 4月22日,记者在该村见证了一场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加贴现场会。许多瓠子种植大户将刚从田头摘下的瓠子一一贴上标志,然后一车车瓠子满载着瓠农的希望驶向消费市场。5月18日,记者电话采访了该村瓠子种植大户汪光勤,他兴高采烈地说,现在村里的瓠子价格上涨了30%%,并且越来越多的商贩开车直接到田头收购。
显然,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加贴无公害标志后,市场竞争力凸显,价格能提升10%%以上。专家分析认为,随着人们对绿色消费的追求,与人们餐桌紧密联系的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青睐。而无公害农产品正是一类有基本安全保障的产品,它的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记者近日在走访合肥许多大型超市和菜市场时了解到,如果有明显标志的安全农产品,多数消费者会优先选购。
遗憾的是,我省消费市场很难见到贴上无公害标志的农产品。3月份,上海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到合肥市场了解无公害农产品消费情况,在一番调查后声称,安徽市场基本没有无公害农产品。5月17日,记者也走进合肥市沿河路合家福超市,发现当天该超市约有30多种蔬菜、20多种水果、十几个品牌鸡蛋,但竟没有一样贴上无公害标志。5月18日,记者又来到杏花集贸市场,花了半个多小时,竟未发现一个贴标农产品。随后逛了多家茶市,只发现太平猴魁、汀溪兰香茶贴有无公害标志;贴标的还存在用标不规范的现象。
贴标之路多坎坷
“我省不是缺少无公害农产品,而是这些产品没有戴上‘安全帽’。”省环保总站副站长汤天明说的“安全帽”,就是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他说,近年来我省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较快,到去年底,通过农业部统一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有479个,但全省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加贴率不到5%%。
我省获证农产品贴标进程为何如此缓慢呢?
省环保总站副站长汤天明认为,一是生产单位的市场意识不强。许多地方在拿到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后,并不重视贴标工作。二是标志申购不便。由于农业部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全国统一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实行统一监督管理,省里并没有标志发放权。虽然可在农业部网站上点击申购,但人们受传统习惯的影响,多数不愿通过这种途径申购。同时,农业部对申购量设置门槛:如1号标(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按大小分为五类)的申购量最少要达到22万枚,2号标要达到11万枚……这一规定将一些产量小的生产单位挡在门外。三是《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印制在包装、标签、广告、说明书上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图案,不能作为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加上所有无公害标志均采用防伪技术,这都导致无公害图标只能用手工逐个贴到产品上,操作费时费力。四是我省的市场准入尚未建立,一些未经检测或是商家自行检测的农产品,照样可以在各大菜市、超市登堂入室,导致卖家不重视贴标工作。
贴标迎来新契机
标志管理是认证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打造品牌的重要手段。今年农业部在全国12个省份进行贴标工作试点。作为试点省份之一,我省提出今年无公害农产品贴标率要提高到30%%。
“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和认证工作,是做好贴标工作的基础。”省环保总站何晓红科长分析说,目前我省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产品的年产量,不到全省农产品年产量的10%%;无公农产品数量不及江苏的十分之一。因此,各地应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省财政应加大扶持力度,用于与无公害产品发展有关的培训、补贴和检测工作。各地还应加快完成产品认证申报工作。今年,我省计划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40个,平均每个县区2~3个。
汤天明认为,在做好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的同时,要突出提高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加贴率,以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综合竞争力。我省应全面推行网上预申请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完善,使申报工作更加方便快捷。还要结合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推行无公害农产品免检入市,并争取进入超市销售的无公害农产品都要带标和挂证上市,提高标志使用率。在提高标志加贴率的同时,要积极探索新路,寻求在无公害农产品包装上印刷标志图案与加贴防伪标志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尽快扩大标志品牌的影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