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兴文
头顶已谢、头发雪白,满面红光不失风度。衣着朴素、语言朴实,报告精彩成为小镇名人。
这个名人就是双城市东官镇庆民村村民王金财。他当过多年村干部、干过多种买卖,1999年后却发了奶牛财。 现在,他地有10垧、房有13间,有农机具7台套、奶牛80头,从早忙到晚、牛奶当饮料,快乐的生活让他“没工夫得病”。
年收入一二十万元,看重的却是几百元“出场费”
王金财是农民却没农闲。别人种完地儿、收完秋儿可以歇歇气儿,他这时却要“走穴”,村里、镇里甚至县里地到处“演讲”。
这些年,他演讲的题目就一个———养奶牛。王金财从1999年开始养牛,最初只有两头,但他只用了四五年时间,奶牛存栏数就达到村里、乡里的第一名,效益不用说稳拿前两名。王金财用几年时间,走完别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养牛路,其中的苦辣酸甜经他一倾诉,就能赢得村民们的热烈掌声和强烈反响。
王金财说出的经验,就有人拿着搞试验,整不明白就到他家去参观。王金财说都说了,也没有啥保留的,就耐心地示范。教会了徒弟并没有饿死师傅,左邻右舍、前村后屯奶牛哗哗地长,家家住砖房、户户有存款。
县里乡里也看中老王这个名人效应,每次出场都不白出。老王也说,我一年挣钱一二十万元靠的是力气,只有这一二百元靠的是吹气儿,没谁有咱这两下子。
别人搞青贮犹豫,他却大干快上挣好挣透
总演讲,总得要有新意,老是陈芝麻烂谷子的,就没了听众。从今年起,王金财又多了一项内容,就是“青贮饲料与奶牛效益”。
2003年,双城开始推广奶牛青贮饲料,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总得要有奶牛户当试点,当乡里找到王金财时,他说过这么一句实话:“人都愿意吃新鲜的,奶牛差啥呀?”
老王把吃“青贮”的和吃干料的牛进行一年多的对比试验。结果是,吃“青贮”的牛,日产奶提高四五斤,脂肪提高两个,每斤奶多卖三角钱,笼统一算,吃“青贮”的牛一年多挣2000元。另外,吃“青贮”的牛,体质好不得病,连下犊子都欢实。
“青贮”好是好,要是全部买着喂牛,利润基本上都给搞“青贮”的了。2005年,老王做出一个大胆决定,买7垧地(原来有3垧)种“青贮”玉米,建立500立方米的青贮窖,年产100万斤青贮饲料可供100头奶牛食用。王金财算得明白,自产“青贮”与购买“青贮”相比,每斤节省1角2分钱,全年就是12万元。
现在的老王家,青贮饲料散发出的酒香已消除了过去的牛圈味。王金财说起“青贮”,像醉酒一样手舞足蹈。
从种玉米到产牛奶,古稀之年要当牧场主
30多年前,王金财由哈市一家国营畜牧场下放到庆民村,从工人到农民他走完了人生的三分之二,他的下一步打算就是在70岁的时候当上牧场主。
王金财现有80多头奶牛,平均每天有40头奶牛产奶,平均每天产奶1200斤,也意味着他家每天有1200多元的产值。虽年过花甲,但他却坚持凌晨两点起床,在3点前给牛添上早料,在4点前用榨奶机榨出头遍牛奶,在5点前将鲜奶送到奶站。一年365天,一天不能耽搁。老王说,他不能得病、也没工夫得病、得病也得干活儿。
王金财是农民却不想粮食丰收的事,不怕玉米贪青晚熟单求青棵产量。他的10垧耕地和价值几万元的农机具,都是为奶牛服务的。
今年,老王已将村里一块林地征用,用于扩大奶牛养殖。老王说,他的目标是在70岁时,养牛量达到200头,这个数量与他当年牧场的数量相同,当一个真正的牧场主。种的是地,卖的是奶,王金财和许多双城农民一样,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