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是一位战斗在情报线上的东纵老战士
口述历史再现抗日硝烟
编者按
本报《社区新闻》版从今天起推出一个新的栏目——《怀念》。开办这个栏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追忆逝者人生,永留亲人形象。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草木不论高矮,各有各的芬芳;人物不论大小,也各有各的精彩。虽然我们无法阻拦生命的终结,但是我们可以把逝者的音容笑貌珍藏心间,把逝者的人生经验化为自己的宝贵财富,让逝者高尚的品行和精彩的故事激励我们前行。
本报为此开办这个新的栏目。我们的记者愿与您一同去追忆逝去的亲友,为逝者写一篇小小的“传记”,立一个小小的“字碑”。让您对亲友的追忆,成为这个城市对他的追忆和永恒的记忆。
欢迎您提供新闻线索。
联系方式:深圳商报热线83900011
邮箱szsbfw@126.com
2006年4月14日,原东江纵队老战士刘立因病辞世,走完了人生历程,享年92岁。
刘立是“老宝安”,1915年出生在原宝安县坪山乡石井村咸水湖。上世纪30年代末,日本鬼子侵入葵涌、龙岗、坑梓等地,坪山是东江纵队抗日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当时正在英国“大亚士打”客轮当海员的刘立,怀着抗击日军、保卫家乡、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毅然于1941年1月回到家乡,加入东纵,投身抗日队伍。抗战期间,刘立一直从事情报工作。曾任情报员、情报站长、总站长,东纵二团、八团情报参谋、中队长、副营长、参谋主任等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惠阳县政府军事科长、五金公司职员、经理、粮食局副局长、商业局局长等职。64岁时离休。刘立老人生前曾留下一段口述历史,记录他1941年1月至1945年12月的抗日情报工作。1944年10月,美国第十四航空队派人到东江纵队司令部,要求合作建立联络站和电台,收集日军情报。东江纵队曾生司令员向上级请示同意后,1945年3月,在华美军的一个工作组进驻惠阳县。刘立率领的情报站协助美军到大亚湾沿海测量,准备盟军登陆作战资料,获取重要情报。尤其是发现日军汽船在三门岛海面活动的军情,使盟军及时派出第十四航空队战机一举将其炸毁。1945年2月,东纵第七支队成立,辖10个支队,共1500余人。刘立调到七支队任情报参谋,负责建立支队情报总站,代号“散关”。在当时惠州打石街百源堂、淡水保管街盐店、麻将馆等地,刘立建立起多条单线联系渠道,搜集到许多重要情报。
一次,他从到麻将馆打牌的伪军口里了解到,敌军即将到霞涌“围剿”抗日游击队,便立即通知霞涌的游击队转移,让敌军扑了个空。随着日军末日的到来,东南沿海日军补给越来越困难,为掩盖困境,日军采取疑兵计,以石头、砖头装箱当子弹,强押民夫挑着随军调防。刘立的情报站窥破末路日军这一花招,为全面打击日军提供了重要情报。
“平易近人,乐观积极,英勇对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这是老战友陈强对刘立的评价。陈强回忆说:“在抗战最困难的时候,他带着我们四处辗转,时常鼓励大家要看到希望,坚持到底,不要对抗战失去信心。在解放战争时期他被国民党抓住入狱,解放后又蒙冤入狱,但他总是保持乐观精神,从不怨天尤人。”2006年4月14日早晨,刘立的长子刘星华俯身到已在医院昏迷数日的老父亲耳边,问道:“爸爸你有什么心愿想做吗?是不是想回老家看看?”老人用力地点了点头,眼角留下了老泪。到出生的地方看了最后一眼,数小时后老人就离开了人世。(深圳商报记者郑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