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
在关中平原到黄土高原的过渡带上,横亘着一片原本贫瘠的土地,人称渭北旱塬。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活在那里的农民世世代代广种薄收,打下的粮食也仅够维持生存。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果树研究所在《全国苹果区划研究报告》中,对我国各苹果主产区的生态条件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陕西渭北旱塬是符合苹果生态适宜指标的最佳区域。 这一信息引起了陕西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随后出台的一系列举措,调动了农民种植苹果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市场、区位、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陕西苹果产业的发展出现过一些波折。
1998年5月,陕西省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依托多样化农业资源,推进科教兴农,发展特色农业,重点抓好苹果产业化,加强优质果品基地建设,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技术、质量体系,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党代会的声音给全省农民传递了发展果业、脱贫致富的信息,为他们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经过两三年的实践,2000年9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果业产业化建设的决定》,提出陕西苹果“争全国第一、创世界名牌、建果业强省”的目标。“十五”期间,世界苹果产业出现了发达国家向中国、中国东部向西部转移的趋势。陕西抓住了这个机遇,成功地承接了这一产业转移,创造了面积、产量、绿色基地三个“中国第一”,带动600万果农脱贫致富。2005年12月15日,《经济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陕西苹果,好大的一个产业”,报道了该产业20年来的跌宕起伏。
最近常有人问,盛名之下的陕西苹果路还咋走?我们对此回答:“十一五”期间,陕西苹果要在进军国际市场中再创辉煌,因为该产业具备了五个有利条件。
一是规模优势。陕西是世界上唯一符合苹果生产七个气象条件的最佳适生区,自然禀赋好,目前拥有全世界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苹果基地,2003年陕西苹果被认定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05年,陕西苹果加入Origin(欧瑞金)组织,成为世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本世纪以来国际苹果产业渐趋萎缩的状况下,陕西苹果去年已经达到639万亩,占到全国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世界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强。“十一五”期间,陕西苹果将发展到800万亩,其总量对世界苹果格局的影响会进一步加大。
二是先进的苹果种植技术正在为果农所掌握。“十五”期间,陕西省通过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已经培养出一支能够与国际先进种植技术接轨的“土专家”队伍,并在他们的带领下建立起一批示范园。在示范园苹果优质优价的赢利模式影响下,陕西果农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苹果标准化生产的“四项关键技术”深入人心。现在,果农学技术、用技术蔚成风气,请技术人员上门解决技术难题要排队等候。果农对果园改造的投入也不断加大。2005年底,宜川县12名果农自费东渡日本学习考察,其目标就是将自己的产品打入欧美市场。
三是市场空间巨大。“十五”期间,陕西省既在新加坡、丹麦、俄罗斯、泰国等国家成功举办了陕西苹果的推介和贸易活动,又积极参加了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及其他有影响的农产品营销活动,使陕西苹果及其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由“九五”末的45个扩大到56个,出口额连续五年实现了两位数持续增长,成为全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国际市场对陕西苹果及其产品的需求呈旺盛走势。反观世界上一些传统苹果产区,因其品种老化、单一等问题后劲不足。据美国有关人士介绍,因为口感等原因,美国正在考虑将其多年的主打产品“蛇果”更换为当前市场主流产品“红富士”。这是一个大体上需要10年更换周期的空当,而这一空当期却正是陕西苹果的盛果期。2005年底,陕西的“红富士”、“粉红女士”、“玉华早富”等优良品种已经占到本省苹果种植总面积的90%以上,且早、中、晚熟品种布局合理,从每年6月到11月中旬,月月都有主打品种上市。
四是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近几年,陕西在加快与国际果品生产和市场对接的同时,结合国家标准,参照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苹果标准,进行出口果园注册认证,逐步建立起了陕西苹果生产、加工、包装、储藏、运输和质量检测检验、卫生安全等一系列标准体系,相关企业也陆续开展了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从近期国家质量检测和对出口产品的质量跟踪调查分析看,陕西果品达到了世界不同国家的质量标准。
五是竞争优势明显。由于苹果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过程相对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程序,所以在发达国家生产成本相对高昂。陕西农村劳动力富集,苹果生产的劳务成本相对较低,因此提升了除质量优势之外的价格优势。
然而,有优势不意味必成功。为了向国际市场迈进,陕西省委、省政府在用世界眼光审视了陕西苹果产业的差距后,提出要着力实现“两个转移”。
首先,在继续提高和确保苹果种植质量的同时,将工作重心向销售转移特别是向国际市场的销售转移。要巩固东盟市场、开拓阿盟市场、扩大欧盟市场,挺进美、日、澳市场。为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陕西苹果地理标志产品和绿色有机果品的品牌效应,一方面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果农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民间资本对苹果储藏、深加工的投入,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流通型龙头企业,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预计到“十一五”末,陕西全省的鲜果储藏能力和采后商品化处理率将达到总产量的70%,以满足国际市场对常年供应鲜食果的要求。
其次,以现有的绿色苹果生产基地为基础,将陕西苹果的内在质量由“绿色”向“有机”转移,抢占国际市场的制高点。鉴于国际市场特别是高端消费市场对鲜食果的“有机”要求,省果业部门将进一步推广苹果“四项关键技术”,着力提高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大力建设“果、畜、沼、窖、草”五配套生态果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有机果品。“十一五”期间,全省要在产业带内建设100万亩有机出口苹果基地和100万亩加工专用苹果基地,力争苹果质量达到欧盟、北美等高档市场的准入要求,用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需求的国际市场。
全面提升陕西苹果的国际竞争力,让陕西苹果成为世界名牌,必须走创新之路。为此,陕西省正在建立健全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国家优势农产品重点项目陕西省苹果研究中心和陕西省苹果改良中心建设。“十一五”期间,陕西省还要依托科研院校、技术推广单位实施果业培训计划,加强对基地县干部、果农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健全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督体系,加强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按照市场准入要求,逐步建立果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倡导和推行“信用卡”和“二维码”的使用,保证果品质量信誉。
陕西苹果产业进军国际市场志在必得,因为它的真实含义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据陕西省果业局测算,若陕西苹果在国际市场表现出色,陕西果农在“十一五”期间的人均收入可翻一番,达到50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