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余秋雨
解说:这里是中央电视台三号演播厅,近期倍受瞩目的第12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每天就是在这里进行。下午5点多,余秋雨和其他工作人员进入场地,将晚上比赛用题输入现场的电脑,并进行最后一次的讨论。余秋雨说,从这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开幕以来,每天下午四点半他就要来到电视台进行准备。在比赛直播结束后,还要开会讨论第二天的工作。这样的日子,即辛苦又很让人兴奋。
记者:有意思吗?这二十多天下来做评委,每天都身处在他们中间进行点评,乐趣是什么?
余秋雨:乐趣就是我知道全国很多观众在看。 然后在顺着我们的话题,在进行着各种各样讨论。一点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今天我们所提到的几个知识话题,成了千家万户的整个晚上的讨论题,这点让我非常高兴。
记者:根据中央电视台的统计数字,这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它的收视曲线的高峰是出现在对青年歌手的这个文化素质的测试和考核方面,包括你们作为评委去点评这么一个时间段,而不是在歌手去唱歌的这样一个时间段。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您觉得这个东西它说明了什么呢?观众在关注一个什么东西呢?
余秋雨:这说明就是电视文化确实是和歌唱文化不一样,它的面大得多。有大量的对歌曲兴趣不是非常大或者不是很内行的人,但是在文化的问题上他当然是一员他需要参与,那么他就有很多人就据我了解就是一边在做饭,听到文化知识考试,锅铲一放就来看了。
记者:那余教授我这么理解您参加这次青歌赛当评委,可能不仅仅把它作为一个工作来做,就是作为一个这样的一个游戏的一个工作人员,而是说把它作为一个也是一种途径在传播一些文化知识。
余秋雨:对。其实呢,我想中央电视台做这个设计的时候,其实不完全是看这几个歌手的胜负。在这个问题上,就借这个来让大家进入一个文化气氛。就是,比如20天,20天的每天夜晚千家万户他们可能有那么个机会面对一下唐诗,而且唐诗反复地出现。面对一下贝多芬面。对一下现在世界各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情况。
解说:舞台上的综合知识考评为观众献上的是一道空前的文化大餐。余秋雨的点评不仅传授了知识,还表达出了他本人的很多文化观念。面对年轻歌手回答不出一些简单问题时的尴尬,许多观众对歌手的素质发出了质疑的声音,而考官余秋雨在这时却显得宽容了许多。余秋雨说,青年歌手在接受文化考试,其实文化也在接受时代的考试。
记者:那您怎么评价参加这次青歌赛的这些歌手的素质呢?
余秋雨:我觉得不错。为什么不错呢?因为据我了解,这我们要讲真实的话,据我了解,尽管它是中学里边的课本的知识,但是我们的评委,就是这些歌唱家评委,他能够答出来的比例也不是很大。因为这个题,我平心而论,到四点半我可以拿到这个题目的文本。有好多其实我都不太知道。你想环保的问题,排放二氧化碳和排放铅的问题,如果我是个被考者,我一定是不好的了。所以我好几次给选手讲,我说你比我厉害,这个问题,你这么快地回答出来了。如果这样的题放在我面前,我肯定是回答不出来。有好多这样的,而且我上一次第十届青歌赛中间休息的时候,我回了一次上海。我遇到了好几位科学院院士,我们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他们正在一次聚会。当时,他们说他们几乎都答不出来。就是对这个文化知识,那是科学院院士啊。所以在我看来,我们在文化上,我想我们的观众要保持一个心态,有一题可能你答出来了,那个歌手答不出来,有的呢可能大多数观众答得出来,歌手由于在聚光灯下比较紧张,他答错了,这可能性很大。但整体而论,他们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水平和我们国家的人们差不多,我找不到一个群体,除了那个高等教学或者是教授们之外,就是找不到一个群体他能非常完整地对这些东西答得很清楚。第二个观念就是,知识里面分两部分,有的知识很重要,有的知识不重要。所以我在点评的时候,我有点对不起出题目的那些先生,我不断地讲这个题目不重要,你答不出不要紧,有点像出卖他们一样,但是我必须这样讲。因为对全国观众也很重要,比如在成语里边我认为有的成语现在还有生命力,有的成语现在已经没有生命力了。你要记住它,就要记住一个非常复杂的遥远的典故。这样的成语呢,如果作为古典文学专业的人去读读可以。作为一般的年轻人,你不知道我也不感到你有问题。我反复地讲这个,我说这个真是不重要了。所以我在博客里边写了一句话,我说每当那些陈旧的知识和年轻生命发生对峙,两方面无法和解的时候,我内心站在年轻生命一边,但我打分只能说他错,但内心打在他那面。
记者:但是说到这儿吧,您的这种观点和大多数观众就是收看这次青歌赛的观众的观点可能有一些差距,有一些分歧。比如说更多的人看完了这次综合素质测验之后,都会觉得这些歌手的文化素质实在是有问题,但是您作为评委反而觉得这个年轻生命和知识出现冲撞的时候您往往会倾向于年轻歌手这一边,为什么呢?
余秋雨:我相信是和这些年我的一个文化视野的开阔有关。我这些年比较长的时间都在国外讲学,讲中华文化。我非常严重地感受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外部形态太艰深了,使得下一代和海外的人不了解中华文化是怎么回事。它的外部的结构太艰深了,所以它的内在的东西,它内在的美,传达不到他们内心当中去。所以我也不认为对年轻人必须要灌那么多知识。而恰恰相反,要挖掘出中华文化特别有趣,特别有活力,特别感染人的部位。所以我,你听到我对于讲到苏东坡的诗,李白的诗,我激情洋溢,我会讲好多。我希望我们的年轻人要懂得这一些美丽,而不是记那些年代,不是记那些外层的那些东西。
记者:就是说,这种宽容的心态跟不断扩展的文化视野是密切相关的?
余秋雨:对。
解说:余秋雨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是著名散文作家。近年来,余秋雨从书房走出,活跃在推进文化改革的舞台上,他的言行一直备受关注。这一次他在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担任评委,点评的时间比往年评委点评的时间都要长。有评论说,余秋雨的点评抢尽了歌手的“风头”。一时间,一位学者成为人尽皆知的新闻人物。
记者:刚才我提到了一个统计数字,就是这个收视曲线里面出现的这个峰值,是出现在你们评委对他们进行点评的时候。因为这样的一个事情被人关注,所以你身处其中,你也会被人关注。甚至有人会以一种比较挑剔的目光在关注你。比如说,一些年纪稍大的人会说余教授在这次点评中是不是过于突出自己了,话说得是不是太多了?
余秋雨:对。那么也有更多的人说,是说得太少了。他们因为一开始有人说余秋雨和徐沛东先生是不是在台上有卖弄知识之嫌?那么我就讲了,我说徐沛东先生和我年纪都不小了,做了那么多年老师,我有必要在电视台卖弄李白是唐代的,徐沛东卖弄贝多芬是德国的吗?我说这太可笑了,不会这样。因为文化是需要外显,文化是需要传播的。我们没有阴暗的东西,我们当然要倾吐给大家。
记者:那么褒,谁都愿意听。当面对贬的时候,能不能用一种很平常平常心去看待这些贬,甚至有的是攻击性的言词?
余秋雨:如果完全大家都褒的话,表示我在文化传播和文化开拓上毫无新意,没有一件新的东西,是被所有人接受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来也没必要。既然有这样的一个平台,既然我的身份本来就是要努力地推进文化转型的,那么肯定和转型前的文化思维距离非常大。我的好多文化观点连我的父母亲都不会同意的,那么这就叫进化。如果完全都是一样的话,那完全是不对了。文化应该说到底,它是一个独行者,它是孤独的开拓者,它走得很远。人家对这个背影一定会有各种指责,指责的原因各种各样,因为人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由于脚力不够,由于他的村庄很安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那些衣衫褴褛的远行者,他们一定指指点点,你如果由于指指点点,你不远行了,那么你的身份也就没有了,你的使命也就没有了。
记者:二十多天以来,一直处在这么一个被人们褒贬的这么一个状态,有意思吗?
余秋雨: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游戏。这个里边,我自己的身份什么其实都抽离了,这才能游戏。就是我完全真是没有考官的概念,就我们参加了一个游戏。
记者:说到这儿,您把这个青歌赛定义成为一场全国性的文化仪式,而且说这是一次有趣的考试,一个欢乐的大课堂?
余秋雨:对。
记者:那你作为一个评委,在其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余秋雨:我说那个欢乐大课堂边上需要执掌某种游戏规则的工作人员,需要有这么一些人 执掌游戏规则,举举旗子啊,竖竖牌子啊,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