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用卡市场虽已进入盈利元年(详见本报4月17日第2版),但在乐观之余,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在日前举行的2006中国零售银行业务暨中国银行卡与支付业务会议期间,记者专访了数位国外专家,对信用卡市场的风险进行了探讨。
信用卡欺诈日渐严重
VRLKnowledgeBank日前所作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欺诈的类型包括仿造、申请欺诈、丢失/盗窃欺诈及互联网欺诈等,所有类型的欺诈在中国都有,而且事件数量正在成指数倍增加。此外,在法院审理的银行相关诉讼中,有一半以上涉及信用卡,且以欺诈罪居多。VRLKnowledgeBank是一家向全世界金融和专业服务市场提供权威性分析研究报告的专业机构。另据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信用卡欺诈造成的损失达到1亿多元。
韩国GE现代合资企业副总裁兼首席风险监控官IndrajitLahiri向记者表示,欺诈盛行的主要原因是,在类似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通常缺少或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征信体系,而银行由于竞争激烈在发放贷款或信用卡时审核机制削弱,同时,缺乏制衡机制和法律威慑力,人们也不太能区分不同类型的欺诈带来的不同风险。
但随着信用卡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更多地使用信用卡,中国的信贷损失水平将接近业界平均水平,因此,中国的信用卡市场从业人员在未来的几年内应学会避免信贷危机的发生。
重点目标是盈利
日前来沪参加2006中国银行卡与支付业务会议的国外专家,在获知国内发卡行的类似举措后,无不惊叹于中国市场鼓励持卡人消费的各种措施之丰富,完全可以与成熟市场国家相比肩。
很多国家的信用卡市场发展都经历了类似的周期,第一阶段追求发卡量,第二阶段关注盈利,第三阶段转而专攻能带来盈利的持卡人。JoanneRobinson告诉记者,中国目前还处在第一阶段,许多发卡机构只注重发卡量,但事实上它们应该尽早将重点放到盈利上。
据有关机构预计,到2010年,中国内地的中等收入人群将达到2亿,信用卡市场的年收入可达30亿美元,如果能提前解决卡受理环境、信用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年收入将可达50亿美元。中国境内的信用卡发行者,不论中资还是外资,都将有机会分享到这块潜力巨大的利润大饼,但前提之一是很好地控制了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