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赠汪伦……”
昨日,在库区云阳韩家沟一间只有十多平方米的特殊教室里,一位身着朴素的中年教师神情专注地讲解着。讲台下,12双求知欲望强烈的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讲课。
讲台上那位老师,便是当地村民交口称赞的“康好人”———康文富老师。 他,在讲台上一站就是23年!
康文富的学校,地处云阳县西北部关市镇最偏僻红旗村韩家沟。这是一个很特殊的学校。它特殊在学校办在家里,教师没有明确身份、学生仅有当地娃12人……康文富为何在山野办学育人23年?他说:啥也不图,只为家乡的孩子有个地方上学。
自己租房办学
1981年,3分之差将康文富上大学的梦给粉碎了。
当时,关市镇最偏远的韩家沟里有一所小学。但终因办学条件差,教师待遇低,路程偏远,没有老师愿意来而停办,村里17、18、19、20、21组的很多学龄儿童因无处上学而呆在家,政府多次想调老师恢复办学而未能如愿。
1982年秋季开学的时候,刚高中毕业的康文富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心里感到阵阵酸痛:天真活泼的孩子不能上学,岂不耽误了他们的美好前程?!为了家乡的孩子,19岁的康文富毅然走上讲台,成了韩家沟的一名临时教师,办起了村小学教学点,使一度时期停办的学校恢复起来,失学的孩子终于得以重返课堂。
当时,因为没有教室,康文富只好从自己每年50元的工资中(代课民办教师工资),拿出40元,以每学期20元的房租,租用一位村民的土房子作教室,从村小和农户家借来黑板、桌凳,请来木匠整修和新做了一些课桌凳,没有教课书和教具就自费购买。1982年秋,康文富开始了艰难的教学生涯,租房办学长达7年之久。
挑砖、抬板维持办学
1989年7月,为节约租金,改善办学条件,康文富说服妻子,用家里的房子作抵押,在当地信用社贷款1.5万元,扩建了教室、添置教学设备、建起厕所,把教室搬到了自己家里。为此,给本来并不富裕的家庭再次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为维持办学,康文富利用寒暑假和星期天,到附近建筑工地帮农户挑砖、抬水泥预制板,替人栽秧搭谷做短工……
1990年,当时关市乡的一位乡长知道情况后,决定给康文富一级民师待遇,这样康文富每月才有197元工资,并且从1990年至今,每年只能领到10个月工资。
儿子打工为他还债
“康老师从教至今已经23年多了,但却没有一个教师名分,甚至连一个代课民办教师的名分也没有,他不但送走了270多名学生,而且教学质量还比有的公办教师的教学质量略胜一筹。”关市镇党委副书记冯顺国这样评价康文富。
康文富懂事的儿子康燕青为替家里减轻负担,南下深圳打工,每年寄回几千元为父亲还债。“我为改善教学环境所欠的万多元贷款,还是儿子去年底才替我还清了。”康文富说出这话时,感到一种欣慰。
甘愿在山沟干一辈子
今年5月初,关市镇任命康文富为红旗村代理主任。而此时,他在深圳打工的好友却打电话回来,给他每月1000元,请他前去为其管理厂子,但康文富却坚决地拒绝了邀请,他说:山沟里的学生离不开,这里的父老乡亲离不开,我要在韩家沟干一辈子!通讯员黄金华 |